雄安新区不可能成为下一个深圳、上海浦东,因为雄安要成为新型城市试点

2017年4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此设立的国家级新区。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
很多人觉得不出几年雄安这个地方就要成为深圳一样发达的地方,到底雄安新区要成为什么样,现在一时说不好,我想不可能成为深圳,原因是时代背景不同,现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不是需要建一个深圳一样的大城市。
大城市北京、天津,都是大城市,沿海也有许多大城市,河北省也是很多城市都比这里大,建大城市,带来的就是堵车、缺水、环境压力“大城市病”,而在城市建设上,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规划中国的城市化,中型城市比较合理,建立一个规模适中,产业适度,资源环境适宜,与当前可持续城市相适应的城市。这个上看,不可能建成深圳,真建成深圳,本人觉得是一种失败,必定我们需要探索的一个适合中国绝大多数,内陆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一旦这个模式成功意义深远,特别是对中西部内陆城市发展。
  现在看雄安新区的定位是疏解非首都功能,这意味着将从北京搬过来一些中小型国有企业。国家部委和所属事业单位是不能搬过来的,因为这属于中央政府,属于首都,所以副政治中心落户在通州;著名大学也是不能搬过来的,因为这属于教育部,属于首都;著名医院也是不能搬过来的,因为大量退休的领导不能跑那么老远去看病。那么,剩下的就是企业。私有企业不好指挥,有些企业宁愿搬到上海,甚至关闭也不愿意搬到雄安新区。那么好控制一点就是国有企业。可以说,大部分的国有企业也是不愿意搬的,最后博弈的结果大概就是少量中小型国有企业和污染严重的国有企业搬到雄安新区,要是这样也算是失败。
但是这些少量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在搬迁的过程中会流失很多人才,能搬过去的多数是相对低端的人才和并不重要的部门,以在形式上响应号召。需要很多产业链配套的企业是绝难搬过去的,因为马上会面临高额成本的上升。污染严重的企业是比较容易搬过去的,因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通常比较低端,容易招聘。所以,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低端的国有企业、不需要大量产业链配套的企业孤零零地搬过去。而这些企业通常本来效益就不好,是很难显著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那么,如果政府要强力推动,杀手锏就是税收优惠,这只会导致更多的空壳公司注册在当地,也达不到显著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
分析完上述逻辑之后,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得更大一点,比较一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经济带的特点,就能发现京津冀经济带的脆弱性并不足以衍生出周边的经济重镇来。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经济带虽然被称为一个经济带,却是内生发展能力很弱的。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其经济发展路径是政治文化因素推动了人口聚集,人口聚集再衍生出经济商机来。比如教育产业诞生了新东方等企业,比如餐饮产业诞生全聚德,互联网行业有百度、京东、搜狐等知名企业。但是北京缺乏制造业基础,产业链并不长,也就是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比较少。
所以,北京经济就不容易产生外溢效应,产业链不长,环渤海普遍这个毛病,经济整体上就是煤炭、钢铁、建材等重工工业支持,基本就是原材料,初级产品的水平。而看上海,大量的外资企业在上海设厂,带动上海周边一大批本土的代工厂。浙江最近三十年来,虽然没有特大企业,却家家户户经商,诞生了大量的中小企业,所以才最后推出了一个巨无霸阿里巴巴。这不是哪个领导人计划的,而是市场经济内生增长的结果。所以,长三角的人均收入非常高,经济基础很扎实。再看珠三角,虽然人均收入不如长三角地区高,但是在早期政策倾斜、税收优惠的带动下,加上毗邻香港的优势,经济体系已经形成了正循环。
再回头说说深圳,这里已经诞生出多个中国民企的领军企业如腾讯、华为、平安、顺丰等等,这是很大的优势。相比起来,北京的几个互联网企业,和深圳的巨头就差远了。所以,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辐射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辐射到更多的周边地区,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最终形成越来越大、越来越富裕的城市群。而京津冀经济带是更加封闭的,辐射能力是相对弱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北京、天津周边很难长出类似于东莞、昆山那样的经济重镇来。所以,希望在北京周边凭空产生一个经济重镇,十分困难。更何况雄安新区和北京之间还隔着霸州、固安。
总而言之,这次的雄安新区就是新华社所说的疏解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而已。千万不要把它和浦东、深圳特区相提并论。那是想多了,除非你想炒房,想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