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根据本人2011年9月创作的潮州歌册《后陇红番薯传奇》缩编并加以修订。原作共八章。有两位方言俗曲吟唱者郑女士和詹女士,有意唱此歌,制作成音、视频,嫌篇幅略长,故压缩为三章,便于吟唱。
序 歌
潮汕有首特产歌 所咏特产千百箩 内中就有好番薯 出自潮州后陇山
此薯名叫后陇红 早已闻名超粤东 薯肉细腻佮甜润 诱人食欲色红彤
后陇番薯三上京 名动京华留美声 嘉靖乾隆毛主席 先后品尝喜心情
此薯种植数百年 传说种薯来自天 乌龙悬尾风卷来 落下种薯在园墘
也有说是老番客 南洋带回后陇家 食着好食俱引种 卖得好价客相争
更有声称后陇红 仍是结缘暹罗红 两者嫁接杂交成 此说考究似不当
乡中还有一神话 感天大帝来点化 薯肉黄色变红色 应属民间个附会
种薯来源说法广 列举几例难周全 方志记载应可信 陂头引种再筛选
后陇红里轶闻奇 有段爱情最缠绵 娶来娇妻引来种 听我从头唱你知
一, 结良缘 引藤苗
明代嘉靖初年间 海阳后陇青年人 姓苏名字叫阿礽 伊在乡里作园田
海阳原是古县名 今名潮安呾你听 潮州府治设在此 岭东首邑有名声
阿礽是个孤男儿 勤劳朴实有志气 父母相继皆病故 族属至亲相扶提
如今岁数一十七 家无积蓄心着急 所企哩是涂角厝 透风落雨难顶得
祖上留下一旱园 耕种营生着辛勤 块地虽只三分六 也是硗仔个命根
后陇地势属丘陵 西溪支流绕二重 靠山旱园种薯蔗 平洋稻田渠水清
西溪北边是峰峦 起伏重叠难数完 廿四高峰连屏障 丘峦山谷记唔全
阿礽旱园近山沟 园后一座岭仔头 岭上感天大帝庙 俗称伯爷声名高
庙前旱园属平坡 石陵疏松土质好 沟涧甘泉利浇灌 种植番薯上顶好
作田最怕天大旱 沟涧水涸难浇灌 夏行秋令遇歉年 作物收成减大半
年中阿礽种番薯 藤苗死存一半余 旱灾虫害田鼠食 年底掘无担番薯
开春粮尽心头烦 无奈离乡去逃荒 外出来去堵工仔 换个嘴食度难关
头行头觅打短工 日食百家饭菜香 夜歇宫庙免分文 还有神明保平安
行到西胪陂头村 离乡十铺算好远 潮州管落潮阳县 入村觅工脚步勤
奔波劳累只因贫 饿到头晕佮脚频 路中一物将伊绊 原来是条番薯藤
此种薯藤长蔓型 紫红心叶呈心形 宛如有心来相邀 留伊歇息实有幸
路边一间白厝仔 阿甜佮伊父亲企 少女阿甜初怀春 思慕异性情有加
忽听有人踣落声 透过竹帘来看定 望见涂下那个人 原来是个后生兄
不管伊是乜样人 遇到危难着相帮 后门菜地叫伊父 猛哉去扶那个人
甜父扶起阿礽来 看伊后生个形骸 面青嘴白半虚晕 着入厝内歇一摆
阿甜猛猛把手抬 掀帘迎入阿礽来 稍歇神志暂清醒 阿甜搴过茶水来
阿礽接杯道谢声 此回我在路上行 怎呢在此厝内歇 阿叔阿妹呾来听
听知踣着被扶起 阿礽感激心暗喜 幸好遇着好心人 不然唔知着怎呢
甜父关切把话谈 兄仔你是底乡人 来俺陂头有乜事 走亲访友或做工
我是海阳后陇人 潮州府城那西旁 府城离乡三铺路 阿礽姓苏是作田
逃荒觅工到此间 眠起行到日对中 阿礽如实来相告 还未觅到要雇工
阿甜听说心艰苦 阿兄糜饭未落肚 俺已食饱碗洗好 捞盆番薯伊填肚
早先煮鼎番薯叶 用来饲猪个潲浆 内有番薯好几个 捞来阿兄食正着
此种番薯陂头黄 肉黄质烂皮较光 袂甜袂香贱品种 用来饲猪最划算
阿礽饥饿不择食 觉得番薯甜过蔗 薯皮免剥吞落肚 食饱诚心来道谢
相辞就欲出门来 阿甜呾乞父亲知 伊刚踣着未全好 暂歇调理是应该
父亲本有这个意 歇息几日再安置 阿礽是来觅工做 俺家春插好雇伊
此段时间手生疮 手孬落水难抪田 甜父就对阿礽说 我想请你来帮工
现时育秧正用人 半月之后欲抪田 秧田先着抽稗草 又欲耙田赶农忙
阿礽听着心就安 正想答谢此好人 阿叔手痛着暂歇 阿妹柔弱姿娘人
犁耙车水粗重工 阿妹难以来承担 我来包下正合适 到时阿妹帮抪田
答应下来日已暗 拍张床仔在一旁 阿甜眠床布帘隔 男女有别正相安
食饱行出后园来 看见种薯佮种菜 此种番薯藤蔓长 紫红心叶好看哉
我种番薯三四年 未见薯藤这样奇 怎呢唔识此品种 薯名叫乜我唔知
此时阿甜也出来 手掼桶水来浇菜 阿礽开口就问伊 此种番薯名乜个
阿甜答话嘴水勤 伊名叫做陂头黄 日到你就食此种 贱生易种满田园
阿礽听着心多嘀 就来呾乞妹你知 路边绊我番薯藤 原来此种就是伊
阿甜心里觉得奇 薯藤掉落在路边 将兄绊倒留下来 让我佮伊结情谊
此时暗静来看伊 雄壮大健好架势 眉精目崎生做好 正合妹我个心意
伊就呾乞阿礽听 此次农忙有劳兄 你来帮俺赶春插 妹心欢喜着谢兄
阿礽摆手将言谈 应谢恁家救助人 我今逃荒来到此 能有安顿心就安
二人诐来话投机 双方心内都着迷 暹罗猪槽样样诐 越诐心内越相知
阿礽也将妹来瞧 见伊生雅人不妖 凤眼含羞情意怯 荆饰布裙俗亦娇
此时月娘照园地 月下人儿真趣味 推心置腹心如月 心心相映难分离
转眼已经到农忙 阿礽阿甜出洋中 一起踏车抽起水 随后阿礽来耙田
甜父田头来管工 阿甜又来帮抪田 三人做了十外日 欢声笑语满田间
一起耕种甚相知 阿甜对伊更加爱 看伊作田好内行 将身托付乞伊个
春插完成二三天 农忙过后较闲恬 田间虽然着管理 秧苗未壮免耘田
阿礽就欲来相辞 呾乞恁俩父女知 我想回返后陇去 整地种作赶农时
家有旱园地向阳 石陵疏松土质良 伯爷宫前三分六 种薯可充半年粮
甜父听着有道理 种作切孬误农时 况我手痛已痊愈 田间个事免用忌
阿甜就来对父言 兄欲返去我唔甘 留伊落来继续做 与俺一起收大冬
女儿个心父亲知 伊恋阿礽免用猜 平日亲昵看在目 不如招伊做仔婿
甜父就对女儿提 我欲将你配给伊 阿礽聪明人品好 未知岂合你心意
父亲之命唔敢违 婚姻之事女儿随 阿甜心中暗欣喜 嫁乞阿礽心愿遂
说合婚姻着周旋 未知阿礽乜打算 甜父就来试探伊 兄仔岂有定姻缘
阿礽听着觉得奇 问我婚事是怎呢 如实呾乞阿叔知 婚事我还未曾提
族内老姆请过来 甜父托伊来安排 请伊做媒合世俗 媒妁之言是应该
老姆就来将言谈 兄仔你着请食糖 侄孙阿甜来配你 你心如何可明言
阿礽欢喜谢媒姨 愿与阿甜结百年 我哩柴戆未开蒙 驴生拼死赚无钱
老姆听着笑唠咳 我来呾乞兄仔知 潮州歌仔咏此事 老身对你唱出来
状元头戴是乌纱 只顾朝廷无顾家
情愿嫁乞作田汉 日来耕田夜回家
做官做府名虽香 唔如农夫来做翁
男耕女织共劳作 浓情爱意乐万般
阿甜生雅人温柔 针线女红属一流 垂范闺阃人呵咯 唔想嫁官攀高就
俺个阿甜是村姑 同兄劳作共艰苦 结下情谊深似海 胜过嫁官觅封侯
阿礽欢欣来应承 能娶阿甜是万幸 待我勤俭有积蓄 行了六礼亲事成
亲事已定皆欢喜 阿礽心内有主意 禀报岳丈欲回乡 族内告量再排比
岳丈亲切开了言 贤婿已是胶己人 回乡种作大件事 我有重薄来相帮
你在这里一月余 耕地抪田培番薯 一家不说二家话 酬劳未计礼着与
阿礽就对岳丈言 得恁救扶恩如山 收留在此管三顿 如今又是做亲人
我家那坵细旱园 想种番薯陂头黄 别物岳丈免用送 拨藤引种最欢欣
岳丈听了笑吧呅 贤婿志趣真超群 欲种番薯陂头黄 任你引种免用问
暝仔食饱后园来 未婚夫妻同安排 阿礽拨藤选壮苗 阿甜提篮装起来
二人边做边低言 幽怀悠悠轻诉肠 此时圆月天边挂 邀月见证心波漾
明起阿礽回乡里 小俩聚散长相依 月光幽映相思泪 明眸含珠情别离
转眼藤苗已选够 二人十指来相扣 勇敢冲破旧礼俗 相拥激情似火篝
后园菜地有竹篱 亲昵拥抱人岂知 唯恐夜莺暗讥笑 缠绵情绕真神奇
古人以金喻春宵 后园小聚情未了 无奈时光转瞬去 彩云归来再相邀
鸡啼三遍就起床 阿礽赶路十铺远 岳丈阿甜来相送 离人宛如欲断肠
一包衣物送阿礽 亲手织布共裁缝 阿甜情深意切切 包里香帕情更浓
香帕绣有对鸳鸯 并蒂莲花水一渊 鸳鸯戏水难分舍 牵情男女也一样
二, 培良种 娶娇妻
阿礽背包手提篮 身上布衫沾山岚 头戴竹笠遮雨日 趁早赶路唔畏难
竹篮装着番薯苗 喷有清水不会饶 蕉叶遮荫防日曝 路远必争分佮秒
行程大约十铺路 日暗还要上山埔 赶紧来去奠藤苗 好让藤苗拍雨露
百日奠藤繁育好 番薯藤苗长得蔢 提纯复壮再精选 大田栽培好基础
垄畦凸圆最为妙 垄沟疏通渍水渺 适度稀植薯块大 三分六地七百苗
浇灌施肥下苦工 牵藤拔草又除虫 过了四月藤退赤 有好收成心怡甘
引种番薯陂头黄 头茬丰产真欢欣 掘了番薯十外担 薯质虽差可度荒
盛传种薯免良田 不需天泽不冀工 粗生易长少工本 亩薯顶得稻廿田
早先番薯在园地 阿礽发现一株奇 心叶紫红色略重 茎蔓与众有差异
掘出番薯也是奇 皮薄肉红又新鲜 阿礽选出当种薯 花钵收藏孬干糜
打算种薯种落后 其余大田种地豆 百四五日豆可挽 薯苗繁育也见效
仲春阿礽到旱园 培出平畦个苗床 几个种薯各横放 间距约在尺半长
盖上细土薯孬露 防止田鼠佮野兔 复盖稻草保温湿 培育管理分几步
种薯育苗着催芽 开头清水孬喷多 后施水肥防病灾 发芽成藤长得猛
筛选提纯育良种 石陵疏松好环境 甘甜泉水来浇灌 品种适应在后陇
那株筛选个番薯 皮薄肉红有意思 此薯世称后陇红 名声逐渐远播去
此薯忌用藤繁殖 品种退化变淡色 产量不高又不稳 质量下降白拼愒
种薯筛选加提纯 皮薄肉红更均匀 结薯抗病兼优质 阿礽摸索来遵循
名优番薯后陇红 名声远播出粤东 品种优良世间少 物稀价钱一路攀
三分六地种番薯 卖出度日有节余 薯叶薯藤皆有用 斫碎煮熟可饲猪
除种番薯后陇红 还有其它个讨赚 多种经营财路广 阿礽三载成小康
间厝重起摆设换 前厅后房阔好大 眠床椅凳油红色 欲娶新娘心内欢
迎亲小船已经开 退潮出发涨潮归 西溪榕江半日潮 顺水迎亲一早回
来到门口烧火烟 辟邪驱除鬼魅魂 新娘举步来跨过 双手稍为提长裙
娘家请来个青娘 行路摇摆鬃哙潮 随即开口做四句 押韵好听意真赢
新娘举步跨火烟 今日嫁入苏家门
现时做人新媳妇 将来老嫲抱曾孙
跨过火烟入前厅 青娘相伴紧随行 四句脱口又做出 更换一韵真好听
新娘莲步往前移 来到府内个厅边
见到粟笘好大个 又有番薯堆满篱
新娘新郎拜天地 青娘牵磨来企齐 夫妻一齐来跪拜 青娘嗓音又响起
夫妻双双拜天公 男耕女织衣食丰
种植番薯后陇红 名声响过大红贡
拜完天公拜命君 青娘又来唱佳韵 头脑过灵支嘴强 脱口而出四句云
夫妻同拜司命君 早生男儿早抱孙
儿孙都种后陇红 好食好卖笑吧呅
拜完命君拜祖先 点烛上香样样齐 青娘起首做四句 赞颂祖先福荫多
后陇苏氏是名门 潮之甲族人皆云
出官出府出贤达 福荫子孙一大群
拜毕祖先转过来 夫妻对拜笑唠嗨 宾客细语欢声赞 青娘四句也喝彩
这对新人真趣味 有缘相遇世间稀
该因薯藤来牵线 搭起鹊桥结百年
仪式已毕看新人 灯笼照得满房红 后生男女趋近前 叔伯婶姆坐两旁
红艳洞房呈吉祥 宾客邻里喜洋洋 青娘帘内牵出伊 新娘悦人姿色靓
梨花带露羞欲滴 清雅含春芳香溢 朱唇轻启道声好 青娘四句又做起
新娘移步出房边 伊人伶俐生来鲜
针工丝线手艺巧 吟唱歌册听者迷
同伊新郎阿礽哥 男耕女织结和好
知足常乐赛神仙 夫妻和睦免烦恼
宾客踊跃出四句 青娘逐一来对付 此起彼伏真热闹 详情免表且带住
夜深宾客纷纷离 夫妻食了合房丸 青娘四句口中唱 恁听伊唱是怎呢
新娘阿甜真正强 贤慧柔顺人知详
扶助情郎解危难 善良慈爱名声扬
月老牵成结连理 邂逅男女皆欢喜
同房罗帐相交颈 琴瑟和鸣双吉利
新郎培育后陇红 勤耕力作恁坵田
肥水勤施正滋润 番薯丰产又生男
合房之前牵被角 青娘牵被把诗作 每角咏唱诗四句 牵好又唱心同结
头个被角绣牡丹 新娘嫁来后陇山
山埔园田好种作 物产丰富任恁搬
二个被角绣石榴 君来曝粟娘来收
同心劳作相恩爱 果实丰硕一大球
三个被角绣鸳鸯 相随戏水在弄潮
男耕女织好配合 和顺家庭件件赢
四个被角绣蝙蝠 夫妻共勉相督促
种植饲养俱发展 双手勤快创幸福
四角牵好绣被平 红绸被面霞光生 盖在床上真好看 宛如大戏欲上棚
青娘牵过新娘来 帮伊头饰来卸开 催促他俩早安歇 四句祝愿好安排
绣被来盖恁二身 春种秋收值千金
夫妻劳作着合力 金秋番薯一大埁
四句做毕退出房 青娘红包已经赚 房中隐私免细表 枕席欢笑乐万般
雷同天熄春雨来 房中灯笼轻摇摆 夫妻枕上三会情 云收雨散喜扬眉
阴阳和合雨泽降 土质滋润百植壮 露滴嫩蕊蜂传粉 花开结果翘首盼
光阴已过十月时 喜鹊枝头报人知 红肉番薯获丰产 新娘喜生龙凤儿
婚后扩种后陇红 阿礽垦艺又荒田 阿甜协助理好家 夫妻和谐乐满堂
阿礽阿甜个后人 至今仍种后陇红 也有从事百样业 此是后事免详谈
三, 效应强 引轰动
嘉靖廿三喜事临 后陇出了苏志仁 金榜题名中进士 随后出仕去履新
伊属潮州前七贤 政绩突出又清廉 先授池州为推官 后召入朝官声显
一次志仁庆华诞 宴请上司佮朋党 内中就有后陇红 众人品尝皆称赞
番薯名声随传开 嘉靖皇帝也闻知 召见志仁问明白 番薯随后呈上来
品尝番薯后陇红 圣上爽意喜心中 随列番薯为贡品 金口一开即传言
后陇红 肉红似丹 柔润甜 爽口止涎
食此薯 神气能化 健脾胃 补虚增岁
敕潮州 后陇番薯 每岁贡 诏书传去
传闻清代乾隆帝 想寻珍稀来品试 一次早朝理完事 雅兴骤来话多嘀
就问大进总督官 潮州有乜好特产 大进就呾好番薯 出在海阳后陇山
番薯名叫后陇红 肉红润滑味甜甘 乾隆一听龙颜悦 速进此薯来品尝
大进姓郑潮州人 家在揭阳个梅岗 当时直隶任总督 后授太子少傅衔
大进得了帝旨意 猛猛派人去排比 征调番薯后陇红 进贡皇上莫延迟
番薯装在大礼箱 送到京城袂变样 御厨将伊来糕烧 汤汁将尽糕糕洋
乾隆食着笑吧呅 此种番薯甜佮润 朕今封伊为御品 朱笔题诗赞美云
岭海潮州系名邦 出产番薯后陇红
何止充饥助五谷 胜似佳珍喜品尝
稍后乾隆游江南 不忘番薯后陇红 本已立制三年贡 忽闻潮州水泛滥
汛情禀报到行宫 潮民安危挂心胸 圣上不忍劳潮民 进贡番薯永免用
清末同治九年间 潮州总兵来凤塘 伊名方耀字照轩 潮州普宁西村人
欲办潮州个清乡 过了海阳凤塘桥 企在幕僚青爷家 青爷心中有主张
伊是凤塘陈姓人 凤塘就在后陇旁 派人过乡去寻觅 欲买番薯后陇红
管家猛猛过乡来 身带银两二三个 欲觅正宗后陇红 正合家主好安排
取悦上司方大人 果然买到后陇红 名厨巧烹成蜜浸 方耀细嚼心甜甘
伊对青爷发感言 香甜润滑后陇红 先帝品过封御品 食了堪称人上人
再唱一事人知机 智勇二哥上有钱 清末民初在暹罗 伊属首富上顶鲜
先开赌场花会行 又碾大米挨火砻 钱庄当押办报纸 印刷等业大拓展
华暹轮船大公司 八艘轮船有架势 行驶国内东南亚 赚钱猛过印钞机
智勇故乡在淇园 距离后陇不会远 相邻大约一铺路 同属大和今凤塘
伊个姑母嫁后陇 细时无有好家境 常来企在姑母家 牵牛割草上山顶
伊名原叫郑义丰 智勇名字孙文封 反清私派当二哥 会众称伊二哥丰
私派大哥名林莽 太平天国个余党 伊是潮州饶平人 稍后病故离人间
二哥晋升为主公 会众改称大哥丰 伊却谦虚连摆手 照旧叫我二哥丰
结拜孙文为兄弟 拥护共和反帝制 资助革命同盟会 诸多义举报桑梓
清朝民国交替间 伊建华厦三百房 创立淇园新乡里 占地百四十亩田
中西合璧艺术高 府第祠堂佮洋楼 富丽堂皇好气派 坚固围墙配更楼
在此华厦宅院里 张灯结彩贴双喜 为子迎娶苏氏女 娘家后陇大夫第
智勇儿媳苏阿珠 端庄秀丽识诗书 淑慎其仪之名媛 婚礼隆重笔难抒
贺喜宾客千八人 婚宴都上后陇红 肉红味甜呈吉祥 宾客食了都夸言
时光来到六零年 建国十一周年时 聚会广场天安门 内有杜清苏书记
伊是后陇西和人 在此家乡作园田 领导社员搞生产 成绩突出有名堂
上京观礼将起行 礼品社里已选定 本村特产后陇红 敬献主席表心声
礼品运到北京来 很快送达中南海 礼单呈报毛主席 主席见了心花开
此番薯 后陇红 社员送来 削去皮 肉红彤 真是雅哉
切成块 长方形 边角勿混 泡白糖 加猪油 慢火煎炖
炖得久 浸得透 裹上糖衣 块不散 质柔润 色泽更鲜
加佐料 潮州柑 细只一双 刮表膜 浅刀划 片连不散
出味后 捞出柑 薯袂腻喉 汤汁收 糕烧好 甘甜可口
十月稍寒似初冬 捧出礼品后陇红 丰泽园里人心暖 后陇社员情意重
主席家厨程汝明 国宴手艺负盛名 做出全席皆红色 好看好食喻革命
烧肉番薯二样红 红柿炒蛋也红彤 红椒焙鱼做小菜 红卜精炖好骨汤
主席一见心欢喜 四款菜肴好排比 品尝之后即吟诗 虽是助兴像指示
广积粮食莫延迟 六谷所食人皆知
番薯充粮防荒歉 后陇番薯属珍稀
敬献主席后陇红 史实可考非夸谈 那张回执在潮州 档案馆里已存档
此事载入地方志 官志史实为一致 红肉番薯添新篇 种薯村人俱欢喜
薯可杂食也当菜 各界人士都喜爱 文化内涵甚丰富 轰动效应受青睐
再表一事人知机 抗战胜利不多时 大顺大发火船仔 鸣笛启航好架势
几大股东张苏陈 其中姓苏后陇人 名字叫做苏全泉 提议供应后陇红
火船一班对开行 每日浮岗至榕城 停靠揭阳马牙渡 沟通潮揭府县城
许时陆运欠发达 三利溪道作用大 能排可灌通舟楫 三县客货均可搭
船上熟食后陇红 做成甜品略带汤 旅客食着呾过好 后陇番薯甜佮香
汉学泰斗饶宗颐 著作等身人皆知 清静达观身心悦 岁数至今超百年
伊是潮州府城人 喜食家乡后陇红 整个番薯来煮熟 天然原味细品尝
定居香港饶宗颐 老家至亲常探伊 带去番薯送伊食 满足思乡个情丝
后陇出名好番薯 扬名岁月四百余 效应持久仍轰动 品尝心内美滋滋
红肉番薯受青睐 百姓名流皆喜爱 特级厨师朱彪初 收为国宴好甜菜
泥沙俱下此当今 商品经济人拜金 白薯添加诱惑红 次薯充好人惊心
欲购番薯后陇红 前来后陇最妥当 或者后陇来网购 正宗名薯无欺人
伯爷宫前三分六 种植圣地最值得 现今块地乡里个 给人承包真努力
圣地所种后陇红 族内专有孬乱动 赠送嘉宾或乡贤 少量卖乞求购人
名优番薯后陇红 奇闻趣事难尽言 名人效应引轰动 蕴藏丰富的内涵
商标注册着施行 后陇红这特产名 应该注册来保护 运用法律保名声
后陇番薯免用夸 传奇故事美如花 歌册吟唱韵收住 留与贤良唱续歌
今日歌场到此间 顺便介绍编歌人 伊是后陇苏泽猷 爱食番薯后陇红
少小歇学在牵牛 日到山顶胶己烳 暝昏归来骑牛背 无腔短笛吹自娱
稍大离家去当兵 国语呾来潮州声 新兵集训初体验 连队十日调到营
半年调师心里欢 三年刚满当军官 任师专职美术员 泛称干事连排官
基层连队常着走 全师美术小头头 会标大字负责写 展览板报也着搞
十载军旅少弄武 秃笔一支四散堵 数次北京帮筹展 兵画创作乱来煳
时有连队好出名 爱民事迹一大坪 合人创作连环画 正式出版来发行
自卫还击落连队 战时政工喷口水 继而墓地写碑文 安葬烈士热泪挥
转入警界心慌茫 重新读书去扫盲 文凭真实学识假 水过鸭背记住难
采写新闻拍影视 公安厅里借调去 公安时报当编辑 文编美编都算是
后又主编份警讯 做到目花佮头晕 半生涂鸦鬓已白 赋闲惜缺精气神
从军之后又从警 二次立功均三等 笔鲁嘴燠脑柴戆 警衔二划三粒星
只因先母擅唱歌 家藏歌册一大箩 细时常听母吟唱 学编几句唱踢陀
一颗番薯写成一本书,绝对是高手!
看完全篇歌册,十分叹服编写者的学识与才情!歌册里面也谈及国学泰斗饶宗颐喜欢吃后陇红,这的确是千真万确的事。我们家与饶老先生在潮州市城里的至亲是挚交朋友,常听说类似的趣事,老先生爱吃后陇红番薯,也是一种思乡情结哩!另外,歌册里把作者简介,做为歌文在末尾唱出,是一种创新的作法,不落俗套,值得学习和点赞!
一直在论坛欣赏猷叔的歌册,终于见到出版了,真替猷叔高兴。
棒棒棒!下次得特意去后陇买甜番薯!
后陇红番薯的传奇故事被写成潮州歌册,佩服佩服
引用#跨界编辑#:
一颗番薯写成一本书,绝对是高手!
谢谢鼓励,编写潮州歌册,我还是初学者,请多指正!
引用#秋月#:
看完全篇歌册,十分叹服编写者的学识与才情!歌册里面也谈及国学泰斗饶宗颐喜欢吃后陇红,这的确是千真万确的事。我们家与饶老先生在潮州市城里的至亲是挚交朋友,常听说类似的趣事,老先生爱吃后陇红番薯,也是一种思乡情结哩!另外,歌册里把作者简介,做为歌文在末尾唱出,是一种创新的作法,不落俗套,值得学习和点赞!
许多名人都喜欢品尝后陇红,像国学泰斗饶宗颐此类名人,更能引起丰轰动效应哩!
谢谢点评、鼓劲。
引用#无可奉告#:
一直在论坛欣赏猷叔的歌册,终于见到出版了,真替猷叔高兴。
难得有你这样的热心人,持续关注我的歌册习作,谢谢!
再者,这篇歌册还不算是出版发行。因为,还达不到出版的水平,若在香港买个书名,则可算是出版发行,但一个书名号万元左右,我是没那个闲钱的!
引用#冬冬#:
[此处隐藏图片][此处隐藏图片]棒棒棒!下次得特意去后陇买甜番薯!
好,到我们后陇乡里,打听后陇红专业种植户,肯定能买到正宗后陇红番薯哩!
引用#老好人#: 后陇红番薯的传奇故事被写成潮州歌册,佩服佩服[此处隐藏图片]
编写潮州歌册,我还是在学习与探索中,有待于不断提高,希望有更多的爱好者,一起来尝试歌册的创作。
附带说,歌册内文最后有一空白页,随便放了一副图片{印出为黑白}:
过趣味,念起来很容易上口。
一口气拜读此叙事歌册,太过瘾了!扣人心弦,押韵上口,方言诗化,悦耳动听。点赞,收藏!
引用#小豹#:
过趣味,念起来很容易上口。
谢谢赐帖点评!
潮州歌册属南方弹词,吟诵形式与中原的变文、词文、宝卷和江南的弹词、陶真、词话及广州的木鱼书颇为相似。
虽然潮州府官志认为不属正统学术品种不收入方志,但潮州百姓喜爱这种通俗说唱文学是肯定的!
引用#千雨一由#:
一口气拜读此叙事歌册,太过瘾了!扣人心弦,押韵上口,方言诗化,悦耳动听。点赞,收藏!
谢谢阅读并点评!
我喜欢潮州歌册是受母亲熏陶的,虽然我没认真研究过歌册,但做为愚子的我,青少年时在母亲身旁,常听她唱歌,也就喜欢歌册,也略知一二。但学编潮州歌册,时间只有几年,积累经验不多。
专家学者认为,编写潮州歌册,主要功夫应下在题材的立意,故事的结构,情节的安排,歌句既口语化又有诗化语言之上。表达意思要准确,无须过份考虑音韵,“不至于以音韵而害义”。拿起歌册吟诵或阅读欣赏,能有吸引力,有娱乐享受感,那才是好歌册。至于某个歌句缺脚韵或平仄不合,无关紧要的。
所以楼主除了会写歌册还会画画吗?
朗朗上口,颇有趣味
引用#野草#: 所以楼主除了会写歌册还会画画吗?[此处隐藏图片]
谢谢关注,尤其是问及我是不是会画画。对绘画和书法,我自小都喜欢,但没机会进院校学习,从自学到成为军队专业美术干部。转入警界后,仍偶尔玩过,主要改行搞新闻报道和报刊编辑啦!
我曾在广西公安厅《公安时报》当文字编辑并负责美编。后在梧州记者站工作,也主编上图报纸,两份报名均由我题字。
{旧帖}绘水墨画像 画毕换小鹅及其他
2012.11 作者
我从小就喜欢涂鸦,小学五年辍学后,在故乡潮安后陇山放牛,工作后才重新扫盲读书。当时,很崇拜《儒林外史》中那个帮秦老放牛的王冕,他自幼嗜学,边放牛边学画。我也学着王冕,放牛时带个小本子,在牛背上或山坡上时常涂鸦。
那时,也喜欢看古今小说。在乡村能借得到的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笑林广记》及《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烈火金钢》等都似懂非懂地看过,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或问慈母。先慈邱殷琴{若兰}蒙童时便拜过孔子像,在私塾听前清遗老邱秀才说黄虞,道古风。
自十六七岁起,我已能临摩照片或面对真人写生,帮老人画彩色或水墨画及炭精画像。虽技巧不精,但也能得到村人的认可。记得,我曾帮我们“四家头”家族内的文人苏永太老叔写生画像,是彩色工笔国画那种。画毕,他吟诗一首,让我题像:
奇哉此老,
虚度五九;
呆福痴人,
儿孙众口。
一次,我帮后陇乡里西埔尾一位老叔画像,他还送一对小鹅仔酬谢我哩。当时,我突然想起,东晋的书圣王羲之抄写《黄庭经》,书成换白鹅,而今我绘水墨画像,画毕换小鹅,颇为得意!
稍后,我在乡里西和大队部,画了五六幅水粉宣传画,赚到好几个工分。还帮鹤陇供销社写了多条语录和标语,得到了误工现金补贴。还曾选派到潮安县文化馆参加幻灯片绘制培训班,并领回一部幻灯机,在村里放映。
刚当兵时,我在新兵连集训后先分到步兵连队,锻炼三个月后,我被调到师电影队当放映员。那时的幻灯片大都要手工绘制,常要就急写语录、标语或绘画的幻灯片,必须时常绘画、写美术字。期间又几次去军部或军区参加绘画学习培训。
三年后,我被提拔为师政治部文化科的专职美术员{泛称文化干事},期间又几次借调到广州军区或首都的解放军总部筹办各种展览。其中一个是在首都的军事博物馆搞的展览,系公开对外的。另一个是在总后勤部搞的武器装备内部陈列馆{当时未成立总装备部,装备归总后管},我在北京工作了九个多月。在那里因工作关系,随首长跑过解放军各总部及海、陆、空各军种,二炮{最神秘的战略导弹部队}、装甲兵等一些兵种。展览陈列都属版面设计、装裱施工及展品摆放之类,并非绘画创作,绘画技巧并无多大提高。数年后,我又借调到北京,协助全军体育活动会做美术方面的工作。
说件有趣的事,在对越自卫还击中,我仍有机会发挥我写写画画的专长。临战前一个多月,我从机关临时下到师炮团基层连队,协助做战前教育工作。刚提升为炮团副团长的苏顺南是我后陇村同乡。那天,我到炮团刚好见到他。我们简单谈了一下工作,来不及不拉家常,我立即就到130火箭炮营的一连。
连队是驻扎在广西百色靖西县安德公社三西大队的一个村落里。连长邓东方是广东紫金县人,年轻英俊,军事过硬,带兵也有一套!连指导员也是紫金人,姓陈,忘其名。他很老成,很适合做政治工作。工作上我主要与指导员打交道,空闲时则与连长海聊逗乐。
依稀记得,连队的火箭炮是63式130毫米19管的,上10下9排成两排,固联于箱形桁架上,采用NJ230越野车为底盘。该炮属间瞄火器,由观察所给出的坐标,瞄准后用汽车蓄电池作发火电源点火发射,也可用车外发射装置发射,最大射程为10120米。在当时属主力支援火炮,曾大量装备部队,此后已逐步淘汰。
记得我们连队是从靖西县安德公社埝井推进的。战斗中,炮弹从我步兵头上飞过,发出了像钢板撕裂般的声音,不断地击中目标,有效地杀伤敌之兵力,摧毁敌之作战设施。实战证明,邓连长带兵有方,指挥果断。连队在战斗中立了功,也没有伤亡。同个营的另一个连队,6辆炮车全部被敌炸毁,伤亡惨重!
战斗打响不久,我被抽调到那坡县的41军烈士墓地,为阵亡烈士书写临时墓碑。因为,我平时喜欢涂鸦,首长认为我可以应付工作。临时墓碑是一头削尖的长条木板,正面书写烈士英名,背面是职务{团级以上军官不注明}、部别{地方烈士为籍贯}。记得,我总共为阵亡烈士书写了一千多块临时墓碑 。
平时,我也创作些宣传画、漫画、版画、剪纸等兵画在刊物上披露,如宣传画《开展练兵活动苦练杀敌本领》入选全军美展预展和大军区美展,连同其他几幅别的作品一起收入大军区出版的兵画集,但这些作品多为平庸之作!
我与另一作者合作的连环画由一家出版社出版:
我早年的课堂习作{不是独立创作}:
其他作品均没保留,因为我转入警界后极少画画啦!
由军队转入警界后,因工作侧重点不同,加上兴趣转移,只好参加扫盲学习。先读逻辑与语言,结业后,又读政治教育专业,终于捞到了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文凭。但我心知肚明,文凭虽真,学识却是假的!稍后,我再修全国公安武警新闻写作,从专职美术员摇身变成充数的新闻人。主要精力转到写通讯报道,典型案例及摄影、摄像上来。
初步统计,我先后被全国、省及地市级媒体采用的文字、影视稿每年约一两百条,总用稿约三四千条。其中文字稿除大量的短讯、小通讯外,长通讯有二三十篇被报刊杂志采用,署本名及笔名舒遥、酋犬、鸟食麦等发稿。有2条稿{其中1系与人合作}评为省级好新闻。一度还借调到西部公安厅的《公安时报》{已停刊}当过编辑。虽是担任一个版的文字编辑,偶尔也为各版画点小插图,连报刊的报徽也是我设计手绘的{只是,我不喜欢那个构思,那是领导的理念}。后来,在记者站兼任多年记者,还主编出版内部报纸《W州警讯》。我写的典型案例,其中有2篇入选刑侦专家吴竹林任主编的《疑难大案侦查评析》{刑侦业务参考及公安管理学院辅助教科书}。
本来,我是省级美协会员,改行搞新闻后,极少拿起画笔,绘画才思衰退,眼高手低,彻底放弃了学画,多年无颜参加美术界聚会啦!
近几年,我的兴趣是研读苏姓宗族谱牒,偶有收获也敲击成篇结集付梓,已自费印制《肇基“后陇苏”》、《〈鹤陇苏氏族谱〉搜存》、《潮州鹤陇苏氏续谱记牒》等4本谱牒类小册子。此外,还创作印制一本潮州歌册小集{共收录《后陇红番薯传奇》、《龙船免撑就会行》、《戏棚踣落溪》等5个短歌册}。
水粉宣传画《开展练兵竞赛 苦练杀敌本领》{原稿为彩色},原刊登在战士报。入选全军美展预展,收入广州军区《兵画集》和《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
平时,朋友圈内个别人知道我以前是搞专职写写画画的,仍然会叫我帮他画速写头像。因久不练笔,眼高手低,我能推就推,难推辞的,就手找张稿纸之类,用分把钟随便画几笔对付一下,权当娱乐。所画速写,绝大多数送人,保存下来,就这么几幅,传上来,不怕丢脸,娱乐一下罢了。
图中姓名为速写对象签名。{上、下图}
[原创]硬笔速写:边关村景
边关村景硬笔速写,是对越自卫还击前,在广西百色中越边境画的。我从少年喜欢涂鸦,直到成为军队专职美术干部那些年,基本上做到速写本子不离身,走到哪画到那。转入警界后,我才弃画学搞新闻报道和报刊编辑的。
快速写生这种中国人称为速写的画,与素描一样是造型艺术的基本功,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可以做为主题画的。
因为楼主的歌册里面有彩页是关于速写画的彩页,所以我觉得正是楼主本人!果然不出我所料。其实很多美术科班出来都是一个套路,画画其实就是记录,把自己看到的画出来便可。从楼主的介绍可以看出楼主是一个人生经历丰富,有着才情的人!
引用#野草#:
因为楼主的歌册里面有彩页是关于速写画的彩页,所以我觉得正是楼主本人!果然不出我所料。其实很多美术科班出来都是一个套路,画画其实就是记录,把自己看到的画出来便可。从楼主的介绍可以看出楼主是一个人生经历丰富,有着才情的人!
谢谢持续关注!
我很小便在后陇山牵牛,家境不好,只读几年书,常旷课做小工的。
因为有点写写画画特长,才调到师电影队,从画幻灯片及兵画创作得到锻炼。
有机会成为北京军博及科技馆借用美工并得以提干。
刚当兵时,我连张入党申请书也不会写的,是请比我早3年当兵的后陇乡友、后为潮州电信的苏副总代写的!
转入警界,我才扫盲重新读书,先后学汉语言、政教及新闻三个专业。
学这些,一是职业的需要;另一是还愿,补偿小时辍学而又想读书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