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上山”是山西省翼城县南梁镇涧峡村的一种传统民俗舞蹈,是在民间艺术“虎舞”(俗称耍老虎)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始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和民国时期,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老虎上山”历经世代艺人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演出规模宏大、高空表演惊险、技巧要求严谨、观赏性十足的艺术特点,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传说素以“唐尧封地,剪桐旧都”著称的翼城县内,有一个叫王小二的樵夫,在砍柴途中遇到一公一母两只大老虎和两只小老虎。王小二勇敢机智,用计谋将这四只老虎引上高山,而后逐一消灭,才保全了性命。于是,翼城人民在距今300多年前,依据这个传说创造了一种舞蹈和杂技并存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翼城“虎舞”。
“老虎上山”以其凶、险、奇、惊的特点。在演出场地中央竖起一根十多米的高杆,顶端有约4平方米表演平台,平台四角由四根绳索做牵拉地线以保持稳定,平台两端各拉两根并列的粗大绳索,作为“老虎上山”坡道。
“老虎上山”表演中一般四只虎(雌虎、雄虎、两只小虎),老虎由虎头虎尾两人操作,上山时两人手足并用,趴在两股绳索上徐徐攀登。一般都是由一边上山,从另一边下山。
到了表演的高潮,“樵夫”来到云梯下,纵身一跃登上云梯,情绪亢奋的“老虎们”也随之开始攀爬。“老虎”们先后爬上“山顶”,在两尺宽的高空平台表演仰面、回舔、护崽、挠尾、啸天、望月、环视、单立、倒立、打斗等多种高难度特技,表演有惊无险,扣人心弦。
翼城县南梁镇涧峡村61岁的师宝玉是如今“老虎上山”的传承人之一,他9岁时就跟着村里的老艺人们学习“上绳”。师父们一般要求都很严格,每一个学习的人只要稍有一点儿愚笨,就会被退回去,这是因为"老虎上山"不同于其他表演,除了具备一定的戏曲底子外,还要有相当高的杂技技艺,人在高空保持自身平衡的同时,还不能忘记表现“樵夫”的机智和“老虎”的愤怒,这些都会让观众尖叫不断。
上世纪90年代前,“老虎上山”曾应邀多次参加全国各地大型庆典活动表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文化魁宝却面临着失传的困境,能够表演“老虎上山”这一民间绝活的艺人已越来越少。首先是表演资金缺乏,政府没有更多的钱来组织艺人去表演,会演出的人也不能靠这个吃饭,所以很多人改了行,演出也慢慢搁置了;其次是演员,因为这是高空杂技表演,师傅们一般都会严格选拔,生源十分紧张,况且近些年来,年轻人连什么是"老虎上山"都不知道,更别说学了。"老虎上山"面临着困境,稍不重视,就有可能失传。
今年以来,翼城县南梁镇党委、政府为加快培育文化旅游支柱产业,积极深度挖掘古晋源头文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几经失传的涧峡村“老虎上山”又焕生机,并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改“杀虎”为“戏虎”,突出了人和动物的和谐共处,更具观赏性。近日。“老虎上山”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将在南梁镇“翔滦古会”文化旅游节中精彩亮相并得以传承发扬。
翼城、加油…… 支持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