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划归“长三角” 圆24年向东梦,宁波不再是主角了中间的绍兴 ..


长期以来,对于中部地区协调发展一直有“中三角”还是“中四角”的争议。安徽长期处于东张西望、左右逢源的状况。约一个月前,《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出台,为安徽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了出路。
优化提升沪宁合(上海、南京、合肥)、沪杭(上海、杭州)主轴带功能,宁波不再是主角了中间的绍兴怎么办。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长江经济带将重点打造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跨区域城市群。其中,“长三角”是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的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即“中三角”)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则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
可见这份国家级战略将安徽划到了“长三角”的圈子里,而以往作为“中四角”城市之一的合肥,也正式淡出“中四角”之列。
经济观察网记者了解到《指导意见》具体实施方案以及官方解读,有望近期陆续发布。
向东24年
在开放东部沿海时,安徽被当成了“西部”;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时,安徽又成了“东部”。等到2005年,中央确立 “中部崛起”战略,终于和安徽“沾上了边”,但安徽又不是一个重点区域。这一次安徽终于打了一个翻身战。
在此次《指导意见》中,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竞争力成为沿江城市群发展的第一项,《意见》提出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龙头作用,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并优化提升沪宁合(上海、南京、合肥)、沪杭(上海、杭州)主轴带功能。
这样的表述首次明确了安徽省会合肥的地位,即与杭州、南京等并列成为长三角重要城市,安徽的皖江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也和苏南、舟山群岛新区等共同成为长三角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向东24年的梦算是圆了。”安徽省社科院一位不愿意署名的经济学教授指出:“1990年,安徽发展就说要呼应浦东。2000年开始,安徽就提出了融入长三角经济区的发展策略,但长期来,长三角从来都没有将安徽纳入其发展规划。长期存在苏浙沪不带我们玩的情况。近年来若不是安徽不断缩小与临近发达地区的落差,也难以实现对接。”
1982年,国务院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形成了长三角的最早雏形,当时只包括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10个城市。
事实上,早在1990年7月,也就是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两个多月后,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战略决策。
进入新世纪,安徽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进一步推动皖江城市带发展问题。2006年,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将皖江城市带纳入国家级发展的重点区域,成为安徽省唯一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
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皖视察期间指出,安徽省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
安徽省区域经济研究专家程必定指出,过去说“泛长三角”,说明安徽与长三角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入长”对安徽的发展有很大的利好。
同时,他也提出,安徽的经济水平与长三角核心地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需要在机制体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行对接。 “国家一个定位,不要以为自己就摇身一变,和长三角差不多了。”他说,安徽要在和长三角更加紧密合作的背景下,抓住机遇,全面和深度发展。
今年5月出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指出,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的"两小时经济圈"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到了2020年将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全境,以及安徽除亳州以外的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长三角城市群,它在经济规模、城市化水平等方面与世界五大城市群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建议建设沪苏浙皖长三角超级经济区,形成以大上海为中心的扇形结构,在江北的南通建成"江北上海",并打造两岸对称的超级中心及“两岸一岛”的大上海格局。充分整合区域资源,扬长避短,带动中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与“中四角”说再见
最近两年,“中四角”大热,与成渝城市群一起被视为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第四极”的城市群。
作为“中四角”的湘鄂赣皖四省,为了共同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也曾经有过一段合纵连横的蜜月期,并且形成了多项合作协议。
在2013年3月,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个省会城市共同签署了《武汉共识》,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以合肥为代表的皖江城市带以及六安、淮南、蚌埠11个城市提出向西靠拢,加入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将“中三角”变成“中四角”。
不过,彼时的“中四角”始终停留在省级以及城市级别的商讨阶段,具体范畴并未获得国家文件的正式确认。
《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在国家战略层面安徽应该向东融入“长三角”区域序列。
最新的《指导意见》提出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也就意味着以往经常被提及的“中四角”格局终于演变为“中三角”的格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安徽被纳入“长三角”更加符合其地缘优势和利益诉求,这背后当然也有国家层面的推动。
对于三缺一的“中四角”来说,“中三角”三省依托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逐渐得以确立。不过,“中三角”各省各自为战的现状和倾向也引发业界专家的担忧,害怕其整体开发的效果难以得到提升。
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蒋大国建议,国务院建立一个高规格的领导机构和科学的管理机制,由国务院领导挂帅,国务院办公厅或发改委负责,有关部办委和省市负责人及重点科研、大专院校、大型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的高规格的领导管理机构和科学管理机制。

自己不强,划到哪里都一样,自己强大了人家都会抢着要你

发展不是靠某个人,某个政策就会发展的!就像杭徽高速,有几辆车再行驶!现在据说还要建高铁?

安徽 近年的发展还是非常快的。 快于江西

不能只看到杭徽高速车少就否定安徽的发展,其实任何一个省份都有自己的经济发展轴,你去看看安庆-合肥-南京,蚌埠-合肥-芜湖的高速,车流量还是非常大的。

省会合肥的崛起确实让人大吃一惊的。合肥原来给人的印象在省会城市中一般般,现在的城建与规模,繁荣程度,高架体系,确实很令人震撼。

苏州工业园与安徽滁州市合作开发:
苏滁现代产业园由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主体)和滁州市政府合作共建,是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合作共建的第一个项目,项目于2012年4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
园区位于滁州市东南,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拟借鉴中新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的规划建设理念和管理体制机制,计划投资300亿元,带动区域投资1300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0~1000亿元,规划总人口25万人、就业人口14万人。园区将按照“规划引领、产业先行、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的目标打造成一个融产业、商贸、金融、居住于一体的产业新城,滁州市新兴的经济文化中心,苏州工业园区异地复制、提升的典范和升级版,新型城镇化的安徽探索。
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园区管委会在项目审批、土地、规划、财政、建设、环保、城市管理等方面享有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可根据需要设立土地收储机构,独立设立金库。

难道绍兴的发展还靠宁波?

就算总理是安徽佬,YP始终是YP

安徽出的大人物在中国只有湖南能抗衡,而且湖南只是近代,安徽是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近代,现代所有的政府中都是安徽占主流,连中共创始人也是安徽人 。
安徽本来和苏南上海属于江南省,无湖安庆徽州称霸明清几百年。只是近代政策原因,再加上划入皖北,省会北迁,就落后了

胡的10年安徽确认发展挺快的

但你不要忘了,一个地方的发展富裕,首当其冲的,人口素质和人文环境。。俗话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浙江一直历史的发展,永远是一部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任何时候都没得到中央政策照顾!
但浙江却是中国最富裕的省份,关于这点倒哪里都毋庸置疑!
对于安徽人(特别是安徽北部来的),大家都懂的。。很多人说河南骗子多,其实比起来,那些徽北人,过之无不及。。。骗子,要饭,小偷。。。
我做生意都吃过亏,受过教训太深刻,他们唯利是图,目光短浅。。!
这绝对不是地狱歧视, 我只想说,一个地方的发展和(人文,投资环境)都是很重要的,提高人口素质应该和当地经济发展同步走!!

行政上不管北京怎么划,
江北白皖始终就是江北白皖
讲着难听的江淮官话
和绍兴是不一样的

经济是靠带动的、没人来投资、建设怎么发展起来。你个傻逼懂个毛

你讲的绍兴鸟语就好听了

你浙江人都造的是假东西你怎么不说,一点人情味都没有,一个个都自私的要死,哪怕亲戚平时都不来往的,

浙江人造假?试问中国哪个地方的人不造假?浙江造假是被某些人故意渲染和扩大化的,打压浙江而已。

别地域歧视了,看看绍兴的状况吧
有些人就是自我感觉良好

YP狗永远都是YP狗~包括姓李的~照样是YP

杭州可不想被小绍拖后腿,只能靠小绍自己。至于柯桥杭州很愿意合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