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一力“各种价值+”不是理论,是旅游产品的背书,一切价值都蕴藏在产品里。
文化|旅游|创意|体验
非常道创意评论:世界已经进入到一个高感性和高概念的时代,概念在传播时很重要,但内容更重要。我们可以从旅游综合体、旅游小镇、田园综合体三者概念上看到其依托的基底可能不同,但内涵和内容上又有不少重叠。对游客而言,旅游小镇、田园综合体都是旅游综合体,他们更关注的是能带给他们的体验结果。
旅游小镇与旅游综合体的异同作为聚集综合旅游功能的特定空间,旅游综合体是一个泛旅游产业聚集区,也是一个旅游经济系统,并有可能成为一个旅游休闲目的地。旅游小镇与旅游综合体的本质类似,可以理解为旅游综合体的一种发展结构。一般认为旅游综合体与旅游小镇有诸多相同点,但是旅游综合体一般在300~3000 亩之间,而旅游小镇一般面积大于等于3000 亩(2 平方千米),可在综合体的基础上发展温泉小镇、高尔夫小镇、文创小镇等。
旅游综合体是一种特殊的新型城镇化形态——既不是传统的旅游景区,又不是纯粹的住宅社区,也不是建制型城镇,更不是新型农村社区,而是实现泛旅游产业聚集、旅游人口聚集和相关配套设施发展,形成的非建制就地城镇化的典范。
旅游小镇也不是单一的旅游景区或产业园区,也不完全是建制镇,而是旅游景区、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功能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由此可见,旅游小镇与旅游综合体的本质类似,可以理解为旅游综合体的一种发展结构。
两者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以一定的旅游资源与土地为基础旅游资源和土地是旅游小镇和旅游综合体打造的前提所在,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旅游资源,是包括人工打造的资源在内的泛旅游资源的概念,如何转化成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是其核心指向。土地资源,可大可小,它决定了旅游综合体的规模大小,影响着产品的配比结构。2、 以旅游休闲功能为主导
旅游小镇和旅游综合体都以旅游休闲功能为主导,基于泛旅游产业综合发展的构架,融合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会议、度假、体验、居住等多种旅游功能。两者通过休闲平台的打造形成休闲消费聚集区,具有极强的泛旅游产业整合效应,能有效带动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以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这将成为城镇化推进的重要支撑。
3、以土地综合开发为手段
旅游小镇和旅游综合体都是以旅游休闲为导向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一种手段,其目标是通过综合开发,进行多功能、多业态的集聚,以旅游发展提升土地价值、推动衍生产业发展、多元文化互动,最终实现开发回报的最优化。
4、以较高品质服务为保障
作为旅游开发的升级模式,旅游小镇和旅游综合体必须以超越一般景观的高服务品质作为保障,才能够实现良好的运营,需要完善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一套符合其自身特色需求的服务与管理保障系统。
5、具有就地城镇化价值
旅游小镇和旅游综合体的开发,除了要考虑产业与动力的因素,还要依据城镇和产业要求以及人口的生活需求,进行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的配置,既包括道路、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电力、电信、供热、照明、垃圾处理、综合管网等基础设施的配置,也包括绿地、金融、商业、医疗、文化、教育、体育、信息、邮政、安全等城镇公共配套的配置。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的发展,旅游小镇和旅游综合体与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三农问题解决、新型城镇化推进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与周边的乡村、城镇充分互补,融为一体,在功能上、产业上和特色上有机对接,使之不仅能将当地的旅游资源发挥出市场的价值,还能够真正成为带动所在区域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引擎,有效地形成对本地农民的就地城镇化效应,进一步会形成区域就业人口的聚集。这是典型的就地城镇化价值。
田园综合体是农业还是旅游?
继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后,多方都对此进行了解读。从其内涵和外延上来看,田园综合体并不是一个新词,它是在原有的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从业态上来看,是“农业+文创+新农村”的综合发展模式,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驱动,以原住民、新住民和游客等几类人群为主形成的新型社区群落。而纵观农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就不难看出,田园综合体并非凭空产生,是在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等发展历程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多重客观需求而提出的,有其现实背景。
田园综合体的内涵与农业综合体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田园综合体更多的是从地域空间开发和农村发展角度提出的对乡村资源的合理性开发。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地域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为主导,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前提,是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建设主体,以农业和农村用地为载体,融合工业、旅游、创意、地产、会展、博览、文化、商贸、娱乐等三个以上产业的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地域经济综合体。
因此,从农业规划和科技推广工作者视角看,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农村用地为载体,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集农业全产业链目标的整合、农业科技体系的支撑、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优化、多种类型农业园区的结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复合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六次产业”创新理念的一种新体现。
区别和联系
从与农业综合体的区别及联系上看,田园综合体是基于乡村地域空间的概念,农业综合体是基于产业思维的概念,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体是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多产业、多功能、多业态并存,以产业融合发展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随着产业融合深入发展,关系层面加强,经济交融,跟区域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动性;这是经济综合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旅游综合体、商业综合体、城市综合体是一个概念。
从三农角度来说,农业、农村、农民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农业综合体还是田园综合体,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视角不同,分量和侧重点有所差异而已,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园综合体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近两年比较受关注的农业特色小镇、农业公园等,就是伴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美丽村镇建设而发展起来的田园综合体的新模式、新探索。
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
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承担更多的功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方经济增长面临新的问题和困难,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逐步开展,对第一、二产业发展方式提出更高的“质”的方面要求,农业在此大环境下既承担生态保护的功能,又承担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功能。
传统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固化,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压力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科技带动能力及发展模式与区域发展过程中条件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农业园区新业态、新模式的转变面临较多的困难,瓶颈明显出现。
农业供给侧改革,社会资本高度关注农业,综合发展的期望较强
经过十余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及各级政策的引导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市场个性化需求分化、市场空间得到拓展,生产供给端各环节的改革需求也日趋紧迫,社会工商资本也开始关注并进入到农业农村领域,对农业农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工商资本进入该领域,也期望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从事农业生产之外的二产加工业、三产服务业等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
“史上最严土地政策”影响下,土地管理的强度越来越大,寻求综合方式解决发展问题
随着经济新常态,国家实施了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的“双控”,严格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先后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对土地开发的用途管制有非常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的发布,更是将该要求进一步明确,使得发展休闲农业在新增用地指标上面临着较多的条规限制。
田园综合体与旅游小镇共融共进
旅游小镇的发展格局,涉及三个领域,一是传统领域,需要转型升级;二是新兴旅游领域,需要开拓进取;三是泛旅游领域,彰显未来。同时,这三个领域有三方面的追求:第一是时尚,要求酷;第二是文化,求古;第三是健康,求养。
目前,共享小镇是方向,未来经济形态主要在“共”。“共”就是资源运用的变迁,也是共享经济的范式。当代的特点就是从生产端到消费端,从而混同了生产与消费,产生新的概念叫产消者,形成链条式、板块式、平台式运作模式。社会正在进入一场革命,指数级增长,数字化进步,组合式创新。消费多元化,互联网所有权和支配权的变化,将来复合型产品、复合型消费、复合型工作、复合型身份、复合型社会会成为主流。共享涉及闲置与流动,闲置就是浪费,流动就是配置,让闲置流动起来就是共享经济的根本。
未来的旅游小镇,田园生态、森林、休闲、运动、健康、情感、邻里、幸福等,就是未来的生活追求,这种生活追求在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已经是不可能了,但是在旅游小镇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是没道理,不发展也是道理,巧发展是好道理,科学发展是根本道理。同样,小镇尤其是旅游小镇刚刚开始大规模推进,其中必会产生一些规律性的内容,所以需要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符合规律来发展。
综上所述,现阶段,传统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思路已经不适合新形势下的产业升级、统筹开发等要求,亟需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问题,田园综合体就是比较好的创新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