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名字,本该有名有字,但为什么现代的人却只取名不取字了?
所谓的名字、名字,那本就该是有名有字的,就比如咱们也都经常在影视作品里经常听到的这什么《三国演义》当中的曹操字孟德,关羽字云长等等。可你们知道,现如今,人们又为何只有名而没有字了吗?
哎,这就要说起字的起源故事了:
字,其实最早是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时期,而后才逐渐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也都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等等。到了现代,却几乎是除了知识界和文化界的大家仍然使用外,普通老百姓已经很少人再使用了。但由于中国人口现有十四亿多,且同名同姓发生率过高,文化界现又有意重新恢复表字制度,而有些喜爱历史学的人,也都拥有表字,比如周启星字承启,张策字竹朿。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下面,再举个例子来讲一下字的具体作用:
我们平时称谓他人之时,常用姓+职务,如,张大夫,李老师,王主任,赵师傅等等,但同姓者甚多,如一个学校可能有多位李老师,一个医院可能有好几位张大夫,若是其姓名则太过无礼,又使人感觉太过正式。若是两人关系较近,直呼其名则使人觉得关系疏远。而表字,又称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取得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根据记载,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
李白字太白再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尊称北齐的颜之推认为,人名是区别彼此,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的。其实,大部分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那也都是有关联的。而同样,在这《旧五代史·周书·王峻传》中也就曾提到:“ 太祖虽登大位,时以兄呼之,有时呼表字,不忘布衣之契也。”《宣和遗事》前集:“是时温州有方士林灵素 ,初名灵噩 ,表字岁昌 。” 清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小生姓侯,名方域,表字朝宗,中州归德人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这个人姓尤,表字云岫 ,本是我父亲在家时最知己的朋友。在古代,又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也是十分讲究的。
师徒论道平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百家姓那么最后,大家现在也都应该可以再反过来想,这既然都已经有了名,那为什么古代人还要取个字?因为其中啊,这在古代,字的很大的一部分作用,那就是上面所提到的避讳!
相关影视剧剧照就比如说,某人过世的祖父叫姓王名渊,可是新皇帝叫李渊,平时写书也好,什么也好,就要改称这个人祖父的字。又或者是这个人姓王名坤,但周围同辈,同级的人处于当时的礼仪是不能知乎其名的,故而,也只能称呼他的字。到了现在,大家又都经过了民主先进思想和科学开化等文化上的进步,自然也就没那么多套的礼法了。也当然,如今的大家,就也不会那么麻烦的再去取个几乎根本用不到的字了。
所以说,现代人是因为觉得字较为繁琐,且加之取字也确实很少能用到,遂也就认为现在没有必要再取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