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什么能听懂朝廷上各个地区大臣的方言,难道当时就有翻译?

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很大,加上少数民族众多,即便是皇帝,也要为语言问题头疼。历史上有不少皇帝都在这方面出过一些规定,总的来说,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推广普通话。
其实皇上和很多大臣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便出台了一项政策,对各个民族实行“民族共同语”的措施。这个措施一直在进行着,民族数量多,想要制定出一种融合各个民族的语法、语音、词汇的语言肯定是不简单的。另外,从上古时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周朝和明清的“官话”,也一直作为一种比较重要的语言方式在不断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众多。楚国人说得跟赵国人的说得话根本不一样,文字也不一样。国与国之间的来往,用的多是翻译。当时,有本词典叫《尔雅》,主要是帮助人们了解学习汉字。秦以后统一了文字,之后汉朝又出了一本《方言》的词典。方言要比尔雅更加包罗万象。它把各地区不同的方言词汇聚集到一本书上,进行了不同方言之间的互译。比如,父亲一词,南方人叫什么,北方人叫什么,东北人叫什么。还把各地区通用的语言罗列出来,比如,鸡,各地都叫鸡。在古代,仓颉篇、说文解字等书都是词典的作用。
后来各朝皇帝们都纷纷开始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一定的约束与规定。据记载,从西周时期开始,古人为了统一各地方言,制定了一种名为“官话”的语言模式,这种语言模式也就和我们现在的普通话类似,大家想要入朝为官的话就必须还要学习这种官话,否则你怎么跟咱们的皇帝亲近呢是吧。
皇上给大臣开会,大臣虽然来自天南地北,但所用的话都是当时的普通话。皇帝没有理由听不懂。至于咬字不清,有口音这种事情,那属于个人问题,现代这样的人多的是。比如,断背山、智取威虎山,碟中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