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内向的开国元帅,却一手带出八百位开国将军
他是开国元帅对国家有着巨大的贡献,也是性格里最"内向"。
他平时不爱说话,生活勤俭节约,衣服都是自己手织的。一生吃穿不讲究,为人和蔼可亲,没有官气,在人们眼里就像是一个"土包子",人称布衣元帅他就是徐向前。
1901年,徐向前在山西出生,后来因为家庭贫困给别的店铺打工,以此来养家糊口。他从小就孝顺懂事,经常做一些农活,为家里减轻负担。后来考上军校,毕业后留校当老师。26岁时加入共产党,在我党内部担任许多重要职务。其中在红四方面军任总指挥..
曾经在许多战役中都立下战功,抗日时期他率领的部队令日寇非常害怕,据统计他一生中曾经歼灭日寇数万人,给予日被鬼子沉痛打击,并且经常带兵凯旋而归,可谓是常胜将军,收复过许多中国土地。徐向前在战斗中的胜利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他那指挥能力屈指可数,经常以少胜多,并且他亲自冲坚毁锐,给士兵带来良好的带头作用。
中国成立后,他应上级要求担任要职。他心里知道这是党和国家对他的信任,更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可是病情总是在折磨着这位将军,不能担任这个职务。后来他担任其他职务同时也在跟病魔搏斗。1955年被授予元帅时他再三推脱,认为自己不配这个军衔。可是他在别人眼里, 他是最适合当元帅,为人谦和,做事低调,毛主席都说他是好人。
徐向前对自己的子女要求更严格,希望自己的孩子们都可以为国家的美好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晚年的徐向前将军,在重病期间依然关心党和国家,希望国家和人民都能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实现民族团结。在他的遗嘱中提到,自己去世后不开追悼会,要安静的离开这个一生热爱的中国土地。
1990年,89岁的徐向前元帅因病去世。从此我们国家又损失一位军事人才,损失一位战功卓越的元帅,他的一生中曾经带出八百为开国将军。
#在这里快速回复#一生中曾经带出八百为开国将军
开国元帅,功高盖世!
黄埔高材生中,唯一被蒋介石校长看走眼的一位,将后来追悔莫及!
自1927年11月湖北黄麻起义以后,鄂豫皖边界地区的工农群众陆续举行了多次武装起义,至1931年10月,在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下,先后建立了红4军和红25军,11月,两军在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徐向前任总指挥,
陈昌浩任政委。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川军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遂将所辖四个师升格为军,依次改编为红四军、红九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和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共辖5个军,总兵力达8万人,军政干部2万余,地方武装25万。1933年10月至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再一次击败以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六路围攻,歼灭大量川军部队,并缴获众多武器等物资,大大充实了红四方面军的实力,
使川陕革命根据地到达顶峰时期。
1934年11月1日至9日,红四方面军在赤江县委驻地,即今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毛浴镇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党政工作会,到会代表800余人。这次会议,将全军各部队军训时的训词进行了规范,统一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并庄严地举行了以"训词"为基本内容的军训宣誓。
为便于广大指战员对这一训词的深入理解,红四方面军印发了一个《说明》,其全文如下:"智"是学习,有阶级自觉有深刻的政治认识,深湛的军事知识和战斗经验,学习无产阶级的一切聪明;"勇"是勇敢,敢于牺牲,勇于吃苦耐劳,有百折不回的精神;"坚定",有克服一切困难艰苦环境的决心,在任何困苦之下绝不动摇,钢一样的坚,泰山一样的定,为革命斗争到底;"排难",排除一切困难,有克服任何困难的决心,决不在困难面前投降;"创新",有创造性,有创造新局面、新苏区,挽回战局,创造新的战术战略等;"团结",在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之下,千万人团结如同一人的奋斗协同一致的努力;"奋斗",就是坚决向前冲,努力猛进百折不回;"不胜不休",即是不消灭刘湘,不赤化全川,不实现苏维埃新中国,不打倒帝国主义,就誓不停止的意思。
方面军总指挥部
总 指 挥 徐向前
政治委员 陈昌浩
副总指挥 王树声
参 谋 长 倪志亮
政治部主任 陈昌浩(兼)
副 主 任 曾传六 傅钟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川军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遂将所辖四个师升格为军,依次改编为红四军、红九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和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共辖5个军,总兵力达8万人,军政干部2万余,地方武装25万。1933年10月至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再一次击败以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六路围攻,歼灭大量川军部队,并缴获众多武器等物资,大大充实了红四方面军的实力,
使川陕革命根据地到达顶峰时期
【川陕革命根据地】1932年冬,张国焘、徐向前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16000余人,由鄂豫皖区进入川北,与王维舟率领的当地革命武装会合,攻下南江、通江、巴中等县,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范围包括二十三个县政权,约六百万人口,红四方面军扩大到五个军,八万余人,1933年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疆域",南郑地下党组织积极配合红军主力开展地土地革命斗争,建立了红江县和北县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组织,境内留下了中共陕南特委旧址,陕南军委旧址(陈小平故居),碑坝石刻标语群,坝溪红江县第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以及陕南战役的奇袭猫儿洞,巧夺蟒蛇滩等战斗遗址,涌现了陈小平,陈浅伦等一批革命英烈。
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退出鄂豫皖根据地,奉命向西战略转移,12月经陕南到达川北。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抵达通江县河口场,建立了川陕边界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赤北乡苏维埃政府。此后,在川陕两省党组织和王维舟等率领的川东游击队配合下,开始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1932年12月下旬,红军经过浴血奋战占领了
川陕革命根据地区域图
川陕革命根据地区域图
通江、南江、巴中三座县城及大部分地区,并在这些地区层层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赤江(通江)、红江(涪阳)、南江、清江(巴中)县和巴中特别市等苏维埃政府先后成立,为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站稳脚跟打开了局面。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和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相继召开,组建了中共川陕省委,并按照《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的原则,起草和通过了《川陕省苏维埃临时组织法》,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宣告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建立。
在中共川陕省委的领导下,川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取消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者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分配了土地,夺得了土地革命斗争胜利,极大地宣传、发动了群众,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1933年2月12日印行的《怎样分配土地》和1934年12月30日出版的《平分土地须知》以及川陕省工农政府和红四方面军的有关土地革命的布告,就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土地革命的历史。
1933年8月中旬,川陕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后,红军乘四川军阀刘湘组织新的"围剿"尚未就绪之际,迅速开展了仪南、营渠、宣汉三次进攻战役,攻占了仪陇、营山、达县、宣汉、万源5座县城。相继建立了仪陇、阆南、嘉陵、英安、营山、长胜、渠北、达县、宣汉、红胜(罗文坝)、城口(万源大竹河)等苏维埃政府。根据地扩大到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600万。有绥定、巴中两道级苏维埃、23个县和1个特别市苏维埃政权。红军主力与川东游击队胜利会师,改为红33军。红四方面军由入川时的15000多人扩大到5个军,80000余人。游击队、赤卫军、少先队、童子团、妇女独立团等地方武装,发展到10余万人。苏区拥有自己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造纸厂、印刷厂等军需及经济设施。同时,建党建政、土地革命、发展经济、拥军支前、文化宣传教育等工作热火朝天,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成为川陕根据地的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