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买保险那点事,大部分家长的误区!


去年以来,我被拉进很多微信群,为妈妈们解答宝宝买保险上的相关问题。随着2017年来临,向我们提出保险问题的人数越来越多。各大保险公司开门红产品的狂轰乱炸,让消费者在面临着产品选择的时候非常迷茫。为此,这几天简单进行了总结,一方面,我感受到了妈妈们对保险的重视和急切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妈妈们对保险的选择和购买存在很多的困惑的现象,而这些困惑更多来自于大家对保险认知水平的不足和选择心态的参差不齐。下面我总结出几个常见的的误区。
误区一,孩子是我的心肝,我要给孩子买更多的保险。
这样是不完全正确的,很多家长给宝宝买了一大堆的保险可是作为孩子的父母自己却没有保险。保险最应该保的是“发生事故后对家庭造成损失比较大的人”,这里的损失指的是经济,不是情感。说难听点,孩子没了,对父母经济收入影响不大。但对家庭经济支柱来说,无论是罹患疾病或是身故都会导致家庭的收入骤减甚至归零。家庭经济收入陷入这种状态之后,还拿什么抚养孩子?家中老人怎么赡养?这才是最致命的问题。所以在做家庭保险配置的时候,总预算要合理分配给大人和宝宝,大人的预算要远高于宝宝,不能因为舍得给宝宝花钱,于是大把钱都花在宝宝买保险上,而大人却没有多少预算去买保障,只能“裸奔”,毕竟大人遇到的疾病或意外风险要比宝宝高很多。所以,尽管宝宝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但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才是整个家庭保障的重中之中。
误区二,买保险还是分红类的保险划得来
在确定要给宝宝买保险以后,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买什么险种,最大的坑就在这里——业务员紧抓妈妈们又想要保障、不出事又想要返还,还要有收益的保守心理,就会推出分红类保险,这类保险起卖点低,钱多钱少都能买。最后妈妈们本着最低多少钱可以买的原则,把保费定在了最低那档的保费。在客户和业务员的双重作用下变成了保险不保险,理财不理财的四不像。绝大多数保额不高,保障低得吓人,这种保险一点都不“保险”好吗——出事赔不了多数钱,理财收益又发现短期收益很低,想要收益还得多年以后。简单说就是保障鸡肋,理财也很鸡肋。
当然不是说分红类的保险不好,任何一个产品的推出都是经过保监会审核的。只是分红类的保险虽然起卖点低,但是要起到保障和理财兼顾的话,还是需要多投入一点的。另外很多分红类不带重大疾病条款的。这就远离了给宝宝买保险的初衷。
误区三,那么多险种,到底买消费险还是终身险?应该如何搭配才合理?
是否买消费险,第一是看险种,第二是看收入,比如医疗险/意外险/定期寿险那肯定是买消费险的,不出事就当是为大众做慈善了。大家不要有不出事就要返还的心态,羊毛出在羊身上,返还保险的本质都是一个消费险加一个理财,到期不出事的话把理财返出来,用脚趾头想想就知道返还型保险价格很高啦。
误区五,找谁买保险好呢?找身边卖保险的亲戚朋友邻居应该更可靠吧?
你是和保险公司签合同,我觉得选择保险公司比选择业务员重要。其实业务员也只是卖保险的一个渠道而已,保险合同的签订和以后的履约之类的都是由保险公司负责,而且每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基本上只会说自己家的产品好。当然和你对接的业务员也很重要,你需要找到专业的业务员,很多业务员对业务不熟悉尤其是分红险、万能险等比较复杂的理财产品,很多业务员自己都没弄懂。在买保险之前自己先去保险公司听课,毕竟讲课的老师比某些业务不熟的亲戚朋友专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