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通过调查全川知名建工企业的一建团体培训的相关情况,个人总结老是避不开几大误区:
培训只是单纯的请老师来上课,效果完全靠老师
某川内前十大型施工单位,每年其实都有花巨资请老师上课。不乏梅老师(经济)+法规陈(全国法规第一人)+管理龙老师+建筑王老师(建筑实务)+机电侯姥姥(机电基本属于第一人)+市政肖老师(公认市政逻辑清楚)当然还有很多nb老师。实际效果最终属于,老师讲的不错,通过率上不去。
唯机构押题论。
花重金在考前的时候搜索各种所谓机构渠道资料,效果好的一年,觉得资料不错;运气不好的一年,觉得资料都是扯淡。不如自己来
全力集中一段时间丢下项目,全身心封闭学习
某公司今年在四川著名旅游景点连续大概一个月全脱产学习,考前也有相关资料。效果暂时差强人意。
为什么单位花了重金,下了血本,效果都是很理想?
这得从培训机构现有模式说起,传统培训机构,大家其实完全可以理解成一个中介,无非请几个老师,花点钱弄点网络课程。基础+提高+考前。大致如此。网络+面授其实也还好了。所以对于单位培训人员的时间把控,学习进度把控,学习质量鉴定,学习跟踪往往是最为重要的。而传统培训机构由于员工少,专业水平不够,除开电话微信qq媒介告知学习内容其实很多做不到专业。而小作坊模式的培训中介,往往更难做到!企业都是趋利的。机构看重的往往是一单能够赚多少钱!
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来讲,相关人员工作时间安排、业务安排、心理疏导其实也很重要。单位一般会出台相关的奖励惩罚机制。而实际上最根本的可能要员工落实到具体的每一天的学习过程中,一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里边如果可以相互配合是再好不过的!
另外一个方面。学习任务量必须由简单到复杂,这里边要求配套的相关学习练习题,难度也必须逐一展开,一步步深化。一建考试我问过很多人,一是自己确实复习到位,还有多少有点运气成分,尤其是现在这个浮躁的阶段。考前不看所谓押题基本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好好准备了。所以一如既往的浮躁。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
第一,企业相关领导们,一定是时时刻刻是盯着这个事情的。这件事前期不紧急但是一直很重要,一定要强化每天的学习跟进或者检查,做到亦步亦趋,最后结果才好!而非机构选好了,学习就非常随意,结果考前基本就放弃,一笔冤枉钱就花了,虽然对建企来讲,无所谓大不了几十万而已,但是一定会造成一个错觉,一建真的很难,再怎么搞也过不了几个人。
第二,对于机构必须严格筛选,除开价格,不管从师资的调配,时间的安排,合同的动态检查都必须重视。
第三,机构和单位一定是一条船上的人,绝对不是甲方乙方的关系。
感谢我合作的单位给我的一些建议。其实不管培训学校还是单位,都希望找到合适的伙伴,并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