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不少药品在涨价 你察觉到了吗?


硝苯地平、枇杷膏、抗菌素、维生素、阿莫林、丹参片……涨价不说
  有些药品甚至进不到货
  药价在涨,为啥市民说感觉“相差不大”?
  核心提示:昨天,李先生去药店买一款“前列康”的药,发现这款药已经卖到11元多了。“同样这个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常用药,前两年只卖9元多。”
  无独有偶,市民陈先生到了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想买平时一直在吃的一款降压药,却发现以前常配的药“换了新装”,由原来的80mg×7粒装“变身”为了40mg×14粒装,量一样,药价上升了4.01元/每盒。同时他还发现,以前在买的进口“阿司匹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国产“阿司匹林”,价格也涨了大约4元钱。
  和前几年相比,去年不少品种的药价均出现小幅上涨。统计局2014年12月份的数据显示,西药类中的抗菌素价格和维生素类同比分别上涨41.6%和28.1%,呼吸系统用药价格上涨19.1%。
□记者 汤桂平 实习生 朱泓 夏春璐
  A:现状 不少药品价格上涨,有的甚至进不到货
  连续三天,记者走访了市区近20家药店、卫生院及医院。结果显示,虽说过去一年大多数药品的价格比较稳定,但也有不少常用药品涨价明显,如今治病市民得多掏一些钱。而涨价明显的药品主要是一些中成药和西药中的抗菌药、维生素等。
  “总体来看,波动幅度不是很大,部分药品小幅涨价。”市区城西一家药店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店里卖的一款“川贝枇杷膏”,2013年是4元多一瓶,现在5元一瓶。维生素类普遍小幅上涨,比如维生素B1的进价从原来的每瓶4~5角涨到了1元左右,所有售价也从原来的1元/瓶涨到了1.2~1.5元/瓶。又如维生素B2,从原来的每瓶售价1.2元涨到了1.5元。
  在越城区城东的另一家药店,工作人员也表示,强力枇杷露售价也有小幅上涨,现在是10元钱一瓶,进价涨得很明显。另一种中成药止咳糖浆,2013年的价格是8元/瓶,现在是9元/瓶。位于鲁迅东路上的一家药店人员表示,去年中成药涨价比较明显,尤其是六味地黄丸上涨了10多元,是原价的2倍多,涨幅不小。
  值得一提还有丹参片,它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记者在药店了解到,丹参片最早的进价是0.9元/瓶,卖的话一般是2~3元/瓶。2013年,丹参片的价格涨到了4~5元/瓶。“去年以来连进价都变成了7~8元/瓶了,现在即便这样的价格都可能拿不到货。”有关人士说。
  与此同时,部分抗菌素类药品的药价涨幅也比较明显。
  府山西路上震元药店的店员向记者透露,随着对抗菌素用量的控制,药店的抗菌素进货量进一步减小,药价也有所上涨。其店中一种叫阿奇霉素的抗菌素,价格从23元上涨到28元,涨幅约为21.7%。
  此外,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症状的硝苯地平类药物也有上涨。一家卫生服务所的片剂硝苯地平由2元/瓶,上涨到了2.5元/瓶。记者还了解到,比较常见的药,如同一规格的一款阿莫西林胶囊(阿莫林),多数药店由2013年的12元/盒,调整到了13元/盒;一款复方胃炎干糖浆,有些药店从原来的3.8元/包,涨到了4元/包;一款“斯达舒”,不少药店由2013年的25元/盒,调整到了28元/盒。
  除了记者调查的10几种药品价格上涨以外,更多的如阿司匹林、肝素钠、贝科能、缬沙坦胶囊等药品,价格也在上涨。
  B:感受 药价在涨,为啥市民说感觉“相差不大”?
  不少药品价格上涨,但记者在随机采访调查中,药店和市民均表示“感觉不明显”、“没感觉出来”。
  “现在药品实在太多了,而且实行‘零差价’后,很多药品销售都不是占很大比例的。”昨天,中兴路上一家药店负责人说,药品竞争太激烈,如同市场竞争,价格放开后很多药都在降价,不少药品价格上涨也不足为奇。
  昨天,张女士去一家药店购买一款“谷维素片”的药,刷了医保卡。店员告诉记者,其实这款药也从原来的1元涨到了4元,还有一款感冒清,从2元调整到了3元,因为是进“医保”,很多市民在购买时感觉不到价格贵了。
  “算下来这种药价格都是成倍上涨的,如果医保支付,自费支付部分分摊下来也是小额涨幅,最多几角钱,几乎看不到变化。”这家药店负责人说,我市的医疗保障力度不断加大,规定范围内药品的报销比例也在上涨,市民大多使用医保卡进行消费,自理费用实际上比较少,因此没有多大影响。
  从整体来看,很多药的涨幅其实都只有几角钱,因为本身属于低价药,几角钱的涨幅拉动了整个类别的指数上涨。比如维生素类药,涨0.5元,涨幅却有50%。虽然低价药品价格按比例折算上涨明显,比如片剂硝苯地平,由2元/瓶涨到了2.5元/瓶,涨幅有25%之多,但差价总归只有0.5元。
  “药价波动还是有的,不过还是比较稳定。”新昌一家制药厂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中药材波动有点大,而西药类他们公司有生产一款呼吸系统用药,但因为不属于公司的主要产品,价格同比相差也不大。
  记者采访了多家药店和卫生服务站的相关人员,采访中有关人士表示,绍兴是浙江省首批医疗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实行“药品零差价”后,许多医疗机构和药店都积极参与。在销售药品的过程中,他们以购入价卖给患者,没有什么利润可言,但同时,会得到一些政府补贴。
  正是由于如此,药品价格实际是由浙江省统一招标决定的,他们是按招标目录直接挂网采购并按进价卖给消费者,所以,这部分药品价格上涨,对他们而言并没有多大影响。
  C:探因 多方面因素催动部分药品涨价
  药店有关人士说,2014年药品价格略涨,中成药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去年国家政策鼓励药企生产低价药,由于中药材在预防、根治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导致中药材需求量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很多中药材资源属性十分明显,药材种植面积萎缩,再加上一般药材收获周期较长,中成药在供给方面不确定性较大。
  “东西少了,中成药的涨价是可以预见的。一个应该是政策推动,还有一个应该是供求关系‘助动’。”东浦一家卫生服务中心有关人士说。至于西药涨价,他解释大部分是一些廉价药涨价。
  前些年,廉价药供应链屡屡断裂,但这些药品的市价被限制而药品的原材料成本却在不断上涨,利润空间越来越狭小,如果药企继续运营该药,就会面临亏损风险。所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不高,要么减产,要么索性停产。对此,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希望以取消药品政府定价,通过医保控费和招标采购,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药品实际价格,让一些断货的实用低价药重新回到老百姓的视域。
  这样的改革,使低价药的生产药企在招标时被允许在国家规定的低价范围内进行自行涨价投标,从而减轻他们的成本负担。中标价格上升了一些,那么这些低价药的售价就也会出现上浮。
  业内人士表示,原本低价药品大多是生产企业众多、竞争比较激烈的药品,放开最高零售限价后,市场实际交易价格不会出现普涨现象。因此,即使有品种涨价,大多数都涨不起来,这样一来,反而能把一些优质优价的药品价格拉下来。“对老百姓而言,其实是多了一种选择。”业内人士分析说。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