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洞玄观座落的方山位于江苏南京市江宁大学城西南方向、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一路之隔。海拔208米,为华东地区唯一的火山地貌区。从500万年前喷发,到3000年前太伯奔吴,到太平天国忠王被捕,再到中华民国蒋介石自选墓地于此,方山历经春秋变幻,阅尽历史沉浮。
(方山俯瞰)
三国时期的葛玄是一位著名的道士,也是著名道人左慈的弟子,被道教界称为“四大天师”之一,外号“太极左仙翁”。三国时期葛玄天师被吴大帝孙权所敬仰,吴大帝欲封葛天师爵位,葛天师不受,于是吴大帝在东吴赤乌二年(239),于方山之南修皇家道院洞玄观以迎奉供养葛天师,葛天师便在此隐修采药炼丹,最后在此白日飞升而去,这样一个人或得道的神仙与金箔行业能有什么关系呢?原来道教要炼金丹,金丹贵重,当然要用最好的纸包装。葛玄和弟子们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明了金箔,虽然一开始的目的只是包裹金丹,后来用途却越来越广。
(葛玄法相)
那为什么中国的金箔产业主要集中在南京江宁呢?葛玄修道的名气越来越响,吸引了定都咱们南京的东吴的孙权,他邀请葛玄来南京,当时叫建业。葛玄是闲云野鹤般的道士,当然不愿呆在繁华的都市。但孙权强行挽留,并在江宁方山为葛玄修建了江南第一个道观洞玄观。后来小仙翁葛洪祖师亦曾来方山洞玄观隐修,用其祖葛天师当年所遗的丹灶、洗药池等器物炼丹,终于练成金丹。
(古方山远望)
传说葛玄就是在方山洞玄观的升仙台升仙的。之后,他的弟子们就将金箔制作工艺就近传在了江宁民间。现在一直以来,金箔业一般都以葛玄为行业祖师,而江宁金箔业则以洞玄观为祖庭。由于近代以来道教的衰落 金箔业与道教的关系,特别是江宁金箔业与方山洞玄观的关系逐渐不大为人所知了。
(方山上的古炼丹井、洗药池)
葛玄是葛洪的叔祖父,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葛洪对道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大,知名度也更高。所以,许多人著书立说时,常常“祖冠孙戴”。其实差别主要就在于一个“公”字,一个“翁”字,葛玄,是葛仙公;葛洪,是葛仙翁。
(葛洪像)
就江宁金箔业来说,葛玄升天之后,葛洪也来到方山洞玄观修道,也对金箔业做出了贡献。因此,纪念葛玄,还是葛洪,还是对著名的“二葛”都尊崇,都不影响上面的事实。有些金箔艺人拜葛洪,也是对的,他也有贡献。但葛玄更早,贡献更大。“葛仙公”“葛仙翁”,有书写成葛玄,有书写成葛洪,不深入辨别,便容易混淆了。洞玄观的葛仙殿里,葛玄葛洪都在,这样也好,二葛都重要。
(葛玄飞升前交代弟子)
(古代洞玄观旧影)
“二葛三张”中的葛玄首创洞玄观于方山山南,这是江东最早的道教宫观。以后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医药学家葛洪也曾来方山,用葛玄亲建的洗药池等物继续炼丹修道。葛洪还留下一首描写洗药池的诗:“洞阴冷冷,风珮清清。仙居永刼,花木长荣。”南朝宋时,陆修静于方山筑崇虚馆参研道经,以致最终完成对南天师道的改革,成为一代道教宗师。
(民国时期洞玄观远景)
(近代洞玄观遗址档案图)
到唐贞观六年,葛洪还栖岩观于方山洞玄观,扩大了它的规模。宋代杨修有《洞玄观》诗:“葛玄功行满三千,白日骖鸾上碧天。留得旧时坛宇在,后人方信有神仙。”明时,洞玄观属朝天宫管辖。正统十二年,曾受赐《道藏》一部。民国时衰落,是全国历史最悠久的道观之一。
据传古洞玄观全盛时有一宫、三观、六殿、九台、十八堂。1800年过去了,葛玄在方山所用煮药铛、药臼等今已难觅,但洞玄观遗址、炼丹井、洗药池尚存。在方山南麓的方山大庙也为古洞玄观的一部分,它的原形已经不存,现只留下几间小庙宇和大片荒草洼地。据说方山大庙全盛时有99间庙宇殿堂。
(古方山大庙遗址)
(今2016年方山大庙匾额)
(新落成的洞玄观,2014年12月启动复建,郭辉毅摄)
现在盛世重辉,洞玄观由政府支持复建,江苏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孙敏财道长亲自担任住持。随着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洞玄观的续写华章,既是洞玄观祖师,又是金箔业祖师的葛玄必将越来越广为人知。而同在江宁,同一祖师的洞玄观与江宁金箔业怎么能不去关心并结缘呢?
(江宁金箔传承自——葛玄洞玄观祖庭)
地址就在方山东麓,南广学院后门的小路尽头。
【附注1】具有1800余年历史的方山古洞玄观,是东吴开国皇帝孙权敕建的皇家道院,是南都道教的发源地,历史上规制很高,规模宏大,信众广远,信徒众多。在中国道教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相传为葛玄白日飞升处。东吴赤乌二年(239)建,名洞玄观。东晋时,有郑隐、葛洪等名道士来游。名道家葛玄是洞玄观始祖,是道家养身学及炼丹的传承发扬光大的重要历史人物。其侄葛洪就得益于葛仙翁(葛玄的民间称谓),葛洪在洞玄观修道,终于练成精丹,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化学家,“精丹练成亏葛洪”一直被后人和中医铭记,为传统中医和养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唐贞观六年(632),并入岩楼观。宋改崇真观。元至元二年(1336),遭兵燹,独存葛玄遗像。明洪武年间重建,成化、万历年间重修。有山门、三清殿、仙公殿等,道院4房,正殿奉葛仙公像。有仙翁洗药池、炼丹井、药臼等名胜。民国时,无道士看守,洞玄观废。此外,洞玄观有一传家宝龟蛇玄武青铜器在明代被张三丰借于武当展示,六百年再没回祖地洞玄观,现存于武当博物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该古遗址已被列入《南京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目录》。南朝宋时,上清第七代大宗师陆修静祖师于洞玄观筑崇虚馆参研道经。到唐贞观六年,并栖岩观于洞玄观,扩大了它的规模。宋代杨修有《洞玄观》诗:“葛玄功行满三千,白日骖鸾上碧天。留得旧时坛宇在,后人方信有神仙。”宋朝时曾改洞玄观名为崇真观。元代,崇真观遭兵燹,独存葛玄祖师造像。明洪武年间重建复名洞玄观,成化、万历年间重修,有仙翁洗药池、炼丹井、药臼等名胜。明代时,洞玄观属于明朝皇家道院朝天宫管辖。正统十二年,曾受赐《道藏》一部。方山的泉水自古便是品茗的佳物,明代人在《金陵琐事》中记了金陵二十四处可烹茶的名泉,方山以八卦泉、葛仙翁丹井独占两席。民国后洞玄观因为战火和历史等原因毁坏,仅存断壁残垣和大片的荒草洼地,但是洞玄观遗址上葛天师1800年前的炼丹井、洗药池尚存。洞玄观这座具有1800余年历史的古观,不仅是一座敕建的皇家道院,更是江东最早的道教宫观南都道教的发源地,在中国道教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洞玄观复建之前旧影)
(复建之前旧影)
(启动复建)
(施工现场)
(复建后的正门)
(洞玄观复建全景鸟瞰)
【附注2】洞玄观有一尊御赐的镇观之宝—龟蛇玄武青铜像在明代时被张三丰祖师借于武当展演,至今六百年再没回祖地洞玄观,现存于武当博物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另外,方山上除了洞玄观还有南唐中主为母后所建的宝华宫,南宋时移建于城南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