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的观念和可接受性对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选址的影响研究

曾佳佳:公众的观念和可接受性对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选址的影响研究
近年来,选址所引发的社会群体性纠纷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从厦门、大连、宁波、昆明等地的px项目事件来看,目前选址程序并未妥善地吸纳相关的公众意见,虽然对城市整体环境具有正面效应,但是却对特殊地段产生地价贬值、生活品质下降等负面影响。关于公众的观念和可接受性对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选址的影响也是有必要的。下面分别从公众的观念以及可接受性对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选址的影响进行阐述:
一、公众的观念
虽然由于长期以来公民的教育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与普及,对于更高层次的人文教育与公共环境意识教育相对欠缺,公民的环境意识薄弱… … ,从而影响我国的环境设施作用的发挥。但是,就我的观点来看,对于对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选址的问题公众多数应该是比较关注的,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套问卷调查简洁明了的表达公众的观念。公众参与能够促进邻避设施的规划、选址程序公平、公正;完善对公益内容的判断;发挥民众的优势与积极性;帮助专业机构获得充分全面的风险决策信息。应当加强资讯公开;征询公众的意见;公布与修改规划选址方案;加强司法审查和国家协助;强化公众参与的组织化与程序化。[1]
二、可接受性
人类活动的决择,大多数是以一种隐含着的代价与利益之间的权衡为依据,然后推断所选定的行动是值得进行的。可接受的危险水平实质上是值得接受的危险水平。是对某项职业所强加给人体健康方面的代价,同其它的经济的社会的因素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而作出的主观上的价值判断。由于在群体之中,利益和代价的分布是不一致的,所以这种广泛的权衡过程只有在每一个体所受的危害不超过可以接受的水平这一条件下,才是合理的。正是由于利益和代价的分布是不一致的,因此职业性群体和一般公众的可接受危险水平是不同的。[2]
2.1根据可接受性理论可建立一下模型:[3]
图2-1可接受风险理论模型
研究可接收风险理论模型中,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水平、所居住区域,或对风险的了解程度、对风险管理的满意程度、及是否发生过风险事件对风险是否可接受的都有着不同的影响。[4]
2.1.1年龄
不同年龄层次在看待项目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年轻人更多的关注建设项目对交通、地区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而老年人可能更倾向于项目建设过程中噪声等影响因素对日常生活和休养所带来的影响。
2.1.2教育程度
不同文化程度的参与者对公众参与意义以及建设项目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理解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文化程度较高的公众,能够相对正确的理解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以及其权利,能够客观、合理提出相对有效的公众参与意见;文化程度较低的公众,可能会对一些问题理解不够清晰,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进行回答,并且在看待项目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时更多的是关注对其自身所产生的影响,而无法从更高层次去衡量建设项目带来的积极影响与不利环境影响之间的平衡。
2.1.3了解程度
公众对项目的了解程度也会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越是了解拟建项目的公众,就越能够提出客观准确的信息,对项目所提出的建议更符合客观情况。
2.2公众参与
早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easton,dawson 和grenstein 等学者的研究就证明了公众参与中参与者的素质在人们参与公共事务中起着重要作用。
图2-2 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程序 [5]
根据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程序我们可以列出提高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措施:
2.2.1 明确利益相关者
2.2.2 提高公众参与的透明度
2.2.3 鼓励公众适过程参与和适时介入
2.2.4 完善公众参与方式与内容
2.2.5 科学设计调查问卷
2.2.6 公众意见的统计与分析
2.2.7 完善公众参与监督体系
总而言之,在对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选址问题中,公众对项目提出的看法、意见和要求都是为了维护公众的切身利益,公众参与意见执行情况的反馈同时也是对公众利益维护情况的反馈。在公众参对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选址环节应充分重视公众参与的结果,并将公众参与结果及时进行反馈,认真做好项目方与公众的动态交流、反馈与纠偏。
参考文献:
[1]曹瑞忻.环境设施设计中的公众观念.广东广州.广州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出版.2002.
[2]赵玉婷.典型化工园区公众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实证研究.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出版.2009.6
[3]陈昕.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出版.2010.4
[4]王鹤滨.可接受的危险水平_辐射危险与其它危险的比较.
[5]孙祥龙.基于结构方程的拥挤收费公众可接受性模型.江苏省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出版.2012.12.
[6]宗芳. 基于非集计模型的交通需求管理策略评价研究. 长春.吉林大学.
[7]施慧.公共艺术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8]赵建国,苗莉. 基于 co8nab 模型的辽宁省大学生就业难易度分析.财经问题研究
[9]迟秀军.赤峰制药集团配送中心规划选址研究.长春.吉林大学交通学院出版.2011.6
[10]杭正芳.邻避设施的区位选择与社会影响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