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的边塞文化


浑源县,北和大同县相连,南隔山与繁峙县相望,西接应县,东邻灵邱。
进入浑源地界,到处可以看见一段段蜿蜒的长城,一座座幽深的堡寨,一墩墩雄壮的烽燧,一处处起伏的亭堠。
所谓烽燧是古代军事通讯设施之一,用以传边境,通消息。白天以升烟为号叫烽,夜晚以燃火为号称燧。在高要之处筑台,贮薪草备燃之物,叫烽火台。亭堠设于地界前沿或边塞上,侦查敌情,盘查出入,相当于现在的观察哨所。这些用于古代军事防御的建筑历经千百年的风吹雨打,虽多壁断垣残,但仍不减当年气势,继续展现着浑源历史上突出的军事地位,诉说着浑源极为丰富的边塞文化。
浑源长城的基本走向为:由黄沙口向东北方向,经大峪口至凌云口,又向东经长城沟至黄土坡,再转南,经下柴树沟、老君殿至西河口,然后继续向南,过海拔1932米的目泪坨山,出浑源境入繁峙县界。目前浑源县境内现存长城25段,总长达80309米。这些长城多为土筑结构。筑造的方法大体分三种:一是土筑。一般在土质较厚、地势较平缓而又缺石的地区。二是石筑或土石并筑。这种方法皆运用在山岭无土地带或山坡上,均系就地取材,用石片、石块垒砌而成。土石并筑一般在较低矮的山坡、山梁等处,这种筑造方法为一层土夹一层石头,夯实垒砌而成。三是砖石混筑。在多石的山区一般利用山脊为墙基,外包砌条石、青砖,内填黄土或碎石而成。这些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长城构筑方法,既减少了工程量,还达到了制险御敌的理想效果。
浑源大量的堡寨和烽堠就是为镇守长城、传递军情而修建的。
据大同、浑源文物部门考证,全县的堡寨共18座:张庄堡、顾册堡、沙河堡、王庄堡、西河堡、太安岭堡、下达枝堡、贾庄堡、李峪堡、中韩堡、北紫峰堡、宝峰寨堡、北榆林堡、宽坪堡、杨庄堡、青磁窑堡、西堡村堡、翟家洼堡等;所筑的烽火台共计32墩:落子洼、黄沙口(两)、东圪坨铺、大峪口、后庄村、洪水、乱岭关(五)、沙岭铺(两)、南堡村、柳林、碾槽沟(两)、宽坪、水沟村、上辛安、西河口、寺坡、西河口南梁、王千庄、王庄堡村(两)、下达枝、下牛还、杨庄村、(四)二岭、三岭、沙河村、太安岭等。另有关塞5处,敌台98座。这些古代防御建筑。对于确保明朝276年江山,无疑发回来应有的作用。
如今,鼓角铮鸣远去,刀光剑影暗淡,黄土古道淹没,烽火边城荒芜,但岁月留下了英雄们英勇悲壮、可歌可泣、捍疆戍边、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

每天就发表浑源,全大同就一个浑源?多介绍些。要不你就改成浑源头条
浑源是个好地方
尽瞎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