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的儿时记忆


小时候住的瓦房,厨房在堂屋的后面。到了冬天,就在厨房里放个炉子,炒菜,煮饭,烧水都在炉子上。吃饭也是围着炉子。那时的冬天很冷,有很长的时间是滴水成冰的。晚上一家人围着炉子吃饭,有时是简单的一两个炒菜,有时煮火锅,也就是猪油煮白菜。屋外寒风呼啸,房顶上积着厚厚的大雪,吃着可口的饭菜,心里是多么的温暖啊。多少年过去了,这样的记忆几乎忘记了。今天看到论坛上有个网友描述冬天生炉子取暖,又勾起我遥远的记忆。几十年过去了,母亲年老了,世界浮躁了,但一家人的浓情没有变。我在外谋生,母亲在家照顾我的孩子。我的孩子长大了对冬天的记忆又是什么样的呢?

弹指之间几十年过去了!儿时记忆只在梦中出现

一家人围着炉子吃饭-----我小时候的记忆不是这样的。小时候,秋冬天寒季节,晚上一般不做饭,没粮食。早早就睡觉。要么就是煮汤饭,用剩饭,就菜叶煮一锅。或者,一家人围坐在火垅旁边,烤湿衣服,或是看妈妈摇风车纺线。小时候,很少能坐在桌子上吃饭!!

我妈妈很能干,一直在村里做干部,家里条件不好,饭还是吃得饱。没冻过,没饿过。妈妈的菜也做的可以,我们吃得很香。现在妈妈的手艺差了我儿子总说不好吃。我儿子总吩咐他奶奶,买排骨要红烧,买牛肉炒洋葱。他们奶孙俩有时也吵架,几天互不说话。过两天儿子没钱了找奶奶要,奶奶马上就翻钱包,冷战结束。

现在就是天天吃海鲜也赶不上一家老少天天在一起的那种日子呀!!子离母散,是中国发展的悲哀呀!!!

那时虽然生活条件不好,但回想起来很美好!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没有那意境,有饭吃而已。那时生活都清苦,但村里人身体都还好。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村里房子装修越来越高档,车子越买越多,病人也多了。前几年村里死了几个年轻人,都是三十多岁。村里有人牵头各家各户捐钱,修了一座袖珍小庙,以后村里就太平了,这几年就是走了几个老年人,年轻人都很平安。谢谢菩萨保佑!
村里卖土地分了几次钱,以后村里人就团结多了,乡亲情越来越浓。正月初一村里人互相拜年,从天一亮,一拨一拨的人来拜年。有大人带着孩子的,有婆婆带着刚过门的小媳妇的。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全村出动都去。经常一家孩子过个周岁,村里人就要坐五六桌。
村里越来越欣欣向荣。拆迁的每年都来,真不希望被拆了,那样就没有根了。

我的儿时记忆里冬天有取暖的烘炉、厚棉袄棉裤、中间加火的煮菜暖锅、地窖藏红薯…。
夏天有河里洗澡、逮鱼、放牛、剥棉花…。
农村娃子小时候总是那么快乐,劳动和玩耍贯穿着整个童年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