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wardbound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当时纳粹德国的潜艇经常猛烈攻击英国的大洋商务船队,
造成大批船只被击沉,船员落水。
由于海水冰冷又远离大陆,
绝大多数落水船员不幸牺牲,
但也有少数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磨难之后得以生还。
人们发现绝大多数生还者不是身体强健、
反映机敏的年青船员,
而恰恰是年纪偏大的老水手。
救生专家们调查、分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这些人之所以能在危难中生还,
心理是否健康,
意志是否坚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那些老水手正是因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能够勇敢地面对危险,
沉着分析处境,终于可以逃离死神。
而大量年轻水手,尽管身体强健,
可当灾难来临之际,却丧失了生还的信心,
失去求生的希望,
精神的沮丧带来心理防线的全面崩溃,
从而导致智力活动的终止和体能的迅速下降,
很快就葬身海底了。
人们有意从团建培训训练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在1941年,
一位亲英的德国出色教育家库尔特·汉恩
和一个英国船务公司的主席在英国
成立了一所学校:
阿德伯威海上训练学校。
阿德伯威海上训练学校以海上训练为模式,
全力协助身处险境的船员,
培养坚毅的性格和建立无惧的勇气面对逆境。
二战结束后,这种训练形式却没有间断。
人们发现在工业化社会里,
绝大多数企业家、管理都面临着与落海者同样的境遇,
他们在变化日渐迅速,
竞争空前激烈的社会氛围里感到工作和生活的学习压力,
很多人不堪重负,
导致精神压抑、情绪焦躁、
思想保守给企业和社会都带来了不利影响使得学习与发展滞后。
于是这种以户外运动为主要形式,
继而转向培训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心理素质、
团队精神和管理技能,
成为战后推动体验式教学法的先导。
由于源于海上训练,
这种户外体验式学习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喻意:
一艘小船,
离开平静、熟悉的港湾,在暴风雨来临之际,
起锚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
去迎接一连串的挑战和考验。
outwardbound的发展极为迅速,
70年代传入美国,随后进入亚洲,
香港称之为“外展”,
1995年,
这种培训形式经由台湾、香港传入中国大陆,
outwardbound被翻译为“团建拓展”,
引领起国内体验式培训的蓬勃发展。
创建团队已经成为国际化趋势,
团队精神成为企业员工必不可少的能力要素。
建立一流的团队需要经过艰辛的工作和努力,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培训员工知识技能的同时,
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提高、改善员工的心理素质。
当中团建已成为最为有效的培训方法之一。
建强调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
利用户外特殊的场地和自然环境,
配合各种精心设计的团队游戏,
同时将一些探险性户外活动,
如泛舟、登山、
露营等简化成安全可操作的活动课程带入企业的管理培训当中,
融入丰富的旅游元素,
同时也达到寓教于乐,尽情山水感受。
由原来强调体能活动的取向,
转向团队动力的培养和探讨,
令参与者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充满挑战的户外体验项目,确立信心,
发掘自我潜能,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