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什么因素制约着电池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今年的lola-drayson b12/69ev赛车,夏天不出意外的话会制造320km/h的电动汽车速度记录,而且不是昙花一现,他将参加处于勒芒顶端的lmp1组比赛。这一计划旨在打破电动汽车的历史成见,在可靠性上做出最好的答卷,具体会带来哪些技术变革还要拭目以待。值得一提的是他所用的尾翼是一块巨大的构架性电池,这也许是我今年看到的最极端的电气技术,使用膜片状碳纤维合成物,开上维修站充电版就能充电,多么神奇的事 。同时audi 把概念性的r18 e-tron auattro系统变为现实的勒芒源动力, 旨在赢得lmp1冠军还有民用的fisker,四座豪华gt。这三辆是至今最靠谱的电动(混动力)汽车,可以google下看详细资料。知乎的图片和视频功能咋么坏掉了?本来想贴上tg对fisker和另外两辆前几年的电动gt的测试的。明显科技进步很快
在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下,哪里有发动机前途暗淡的影子?
近年来,随着混合动力、插电混合动力、纯电动以及燃料电池车概念的发酵,让人们认为新能源将会是未来的核心,前途光明,也有人因而抛弃传统发动机,认为“发动机是熟透了的技术”,在新一代汽车(新能源)的冲击下,发动机前途暗淡,仿佛发动机就要进入“冰河期”一般。这其实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在美国的某些发动机开发部门甚至流传着一个完全相反的笑话,ice age的确会来,但不是冰河期,而是“内燃机时代”,ice其实是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的缩写。
更多新型发动机的诞生,比如大发、马自达、通用等企业相继开发出更小排量更新技术,燃效相比以往至少提升22%以上,即便扣除自启停带来的油耗优势,也能看出传统发动机其实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可以继续茁壮成长。根据今年的数据统计,全球汽车经济性在过去1999年到2012年期间,油耗提升了7.9%,当然这其中包含了混合动力车型,比如普锐斯、沃蓝达,但其实混合动力的真正爆发点是2008年,所以整量上影响并不大。代表发动机进步的一个指标是尾气损失、冷却损失,如今很多传统发动机尾气温度大概在600℃左右,但是新型追求燃效的发动机已经可以降低到接近500℃,并且发动机排气歧管、缸壁表面也几乎不会出现温度升高的情况,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能量都用于驱动车辆了。在传统动力上,马自达运用高压缩比在第一阶段达到了与弱混相当的燃效,第二阶段可以达到强混相当的燃效。这其中发展的核心点就在于单纯利用发动机实现稀薄燃烧,最终希望内燃机可以在2030年将70%的内燃机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1990年降低80%。
关于发动机前途暗淡的讨论,我们虽然能看到中国政府在鼓励phev、ev甚至fcev的发展,并且希望这些车型能快速提高份额,但实际上这种提高其实是政府一直在主观引导,而在全球市场看来,一旦2020年放开补贴,那么全球市场的发展绝不仅仅是消费者希望的那样。富士chimera综研关于2020年世界需求的预测中表示,新能源汽车(含hev\ev\fcv)由2010年的1.4%增长到2015年的4.4%,2030年将达到8.6%,也就是说即便到了2030年,依然是传统内燃机的天下。这主要是因为未来汽车市场增长点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又以中国、泰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墨西哥等为甚。新兴市场国家消费者通常比较保守,他们特别抗拒可靠性比较差的产品,加上购买高等级汽车的阶层有限,所以预算不足以购买新能源车型,当他们预算充足了,这些国家也会更愿意购买后驱车型。另外,新兴国家大都行驶距离更长,并不像日本这些国家,单纯ev拥有100-200km的续航即可。当然,hev混合动力其实也是搭载传统发动机的汽车,并不能完全归于新能源汽车,所以发动机依然可以在高压缩比、燃效方面继续发展。
再过几年,汽油车就不让卖了。国产汽车还有必要在汽油车技术上面发力吗?
1。电力驱动是趋势,但是用什么来提供电力,如何保障大规模应用都是课题,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来解决。2。普通意义上的电动车是电能转换成化学能或动能势能,在转化成为电能驱动车辆。3。最容易的发展渠道就是,增程式电动,电池就是内燃机和邮箱,省掉了变速箱,多了电机。4。电池还可以是氢、天然气,油等等。以后最有可能的是电混汽车,电力作为最终动力,也可以回收,而主要的动力是化学能等。中国市场足够大,能容纳多种不同形式的发电能源。5。问题中的汽油车技术,即使是从长远看,nvh有用,内燃机有用,变速箱,可以改进余地,电动也不是真的完全不用变速,底盘和车身更是车的根本,用啥能源都要做好。6、所以技术积累仍然有用,而且是决定性的作用,只掌握的电池的比亚迪,要改进所有其他的东西,才能得到不多的认可,而不掌握电池的奔驰只需要买块电池按在车上仍然是豪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