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曲县,两千年古县,史称“三晋首邑,请看最全的历史介绍


阳曲县,史称“三晋首邑”,属于山西省太原市,地处忻州与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号称太原之北大门,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2500多年的历史赋予了阳曲深厚的人文底蕴,郭子仪、狄仁杰、傅山、以及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的书写者马文蔚等英才辈出,华国锋曾出任阳曲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先后被评为“全省卫生县城”、“全省文物先进县”、“省级园林县城”等。
一、
春秋属晋。晋顷公十二年(前514),祁奚之孙祁盈触法,晋国六卿(范氏、中行氏 、智氏、赵氏、魏氏、韩氏)依法诛祁盈,由大夫魏献子(舒)治理政务,并分原祁氏之田为 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等七邑。据考,晋盂邑即为今大盂一带。但当时的县 邑为将私田收为公田,并派大夫管理,非后世郡县制度之概念。
战国时,在今黄寨镇黄寨村东置狼孟,为赵邑。《读史方舆纪要》载:“狼孟县,俗名黄 头寨,在太原府北七十里”。黄头寨即今黄寨村,至今遗址尚存。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以郡统县,置狼孟县,隶属太原郡。
西汉复置盂县。汉初,以太原郡21县和雁门郡辖县改置韩国,后改置为代国,文帝刘 恒二年(前178),分代国为代、太原两国,时阳曲为狼孟(今县境黄寨镇黄寨村东)、盂(今县 境大盂一带)、汾阳(今县境西北)三县地。先后隶属韩国、代国、太原国。武帝元鼎三年(前 114),废除代国,复置太原郡。时狼孟县、盂县、汾阳县均隶属于并州刺史部太原郡。
不二寺
新莽时改狼孟县为狼调县。
东汉建武二年(26),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建武十四年(38),废太原国复置太原郡。期间, 废汾阳县。狼调县、盂县先后属太原国、太原郡。
汉末,建安二十年(215),原阳曲县(在今定襄县境内)荒废,曹操迁阳曲县民于今太原市 北郊区阳曲镇一带新置阳曲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阳曲镇“汉时阳曲故治也”。 阳曲县与狼调县、盂县同属太原郡。
西晋泰始元年(265),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太康五年(284),复置太原郡。阳曲县、狼调县 、盂县同属之。
东晋废盂县,改狼调县为狼孟县。 北魏废狼孟县并入阳曲县,隶属肆州永安郡。北周时改属肆州雁门郡。
红峗山
二、
隋唐两代分合频繁。隋开皇初年,文帝以姓杨恶其曲名,改阳曲县为阳直县, 十六年(596)更名为汾阳县,并分置盂县。大业初又废盂县并入汾阳县,大业末改汾阳为阳 直县,移治木井城,木井城即今东黄水镇故县村。义宁(618)初,分阳 直县地在今县境凌井店一带置抚城县。阳直县、抚城县同属太原郡。
唐武德初,改抚城县为乌河县。三年(620),分阳直县地置汾阳县。七年(624),废阳直 县,改汾阳县为阳曲县,并在今东黄水镇西、南、北洛阴村一带分置洛阴县。
贞观元年(627),李世民将州、县加以并省,乌河县并入盂县(今盂县),洛阴县并入阳曲 县。六年(632),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一带苏农部落少数民族内迁,置燕然县,八年(63 4),侨置于阳曲境内(今太原西北35公里),十七年(643)并入阳曲县。自此,县境统称阳曲 县。唐初属并州太原郡,开元十一年(723)后属太原府。
三藏寺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北汉降宋,太宗恶晋阳人民负隅顽抗,毁晋阳城,降太原府为 并州军事,移并州治于县界三交寨,不久又移至榆次,七年(982),因榆次“地非要会” ,将州治从榆次迁至县南唐明镇,并迁县治于太原城西郭外。熙宁三年(1070),废平晋县入 阳曲县。政和五年(1115),复置平晋县。
金天会年间,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太原为府,阳曲县治移入府城,为太原 府治所在地,属河东北路太原府。
元世祖二十七年(1290),实行中书省、路、州、县四级建制,阳曲县先后属太原路、冀宁 路,为路治所在地。
明洪武年间,废冀宁路,复置太原府,并承袭元制,设山西为行中书省(后改为山西都指 挥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均驻阳曲县城。
清袭明制,改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为山西行省,以阳曲县城为省会,并保留太原府建置, 治所均在阳曲县城。太原府隶一州八县,阳曲县为府直隶县,县治所驻县前街(今太原市县 前街)。
青龙古镇
三、
中华民国初,废除府、直隶州、州的建置,裁府留县,实行省、县两 级建置,后又于省、县之间增设道的建置,以道辖县,阳曲属冀宁道,省直辖县,县衙驻府 城皇华馆(今太原)。
民国16年(1927),废道。阳曲县为山西省会、一等县。
民国26年(1937)10月,山西全省划为7个行政区(政治区),阳曲县属第四区。11月,日本 侵略军侵占太原,民国阳曲县政权移驻河口镇,皇华馆改驻日伪阳曲县政权,并在今黄寨 镇黄寨村设阳曲办事处。同年12月,晋察冀边区阳曲县抗日民主联合政府成立,驻杨兴村, 隶属山西省第一行政区政治主任公署。
民国27年(1938),阎锡山调整行政区划,阳曲县改属第八行政区。9月,晋察冀边区阳曲 县抗日民主联合政府被迫取消。
1940年2月,以同蒲铁路为界,铁路东成立晋察冀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习称 东阳曲县),同年改称东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今温川乡麻黄沟,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一专 署。铁路西成立晋绥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习称西阳曲县),县政府驻今古交市阁上乡狮子村 ,隶属晋西北第八专署。次年,西阳曲县划归晋西北第三专区。
1942年9月,东阳曲县东部地区与盂县西部地区合并成立盂(县)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 县政府先后驻温川乡麻黄沟和盂县铜炉,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一专署。10月,西阳曲县改属晋 西北第八专署。
1943年1月,在东黄水、黄寨、侯村、小返等地组建东阳曲县中心区抗日民主政府。次年2 月,改为东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驻今东黄水镇马驼村,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一专署。秋 ,晋察冀边区第一专署改称第二专署,东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和盂(县)阳(曲)县抗日民 主政府改属晋察冀边区第二专署。
1945年2月,东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改为东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凌井店乡凌井店 村,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二专署。西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今古交市阁上乡狮子村(9 月后,西阳曲县政府先后改驻今古交市解家滩、县境西庄乡官庄村),隶属晋绥边区吕梁行 署第八专署。至此,阳曲县境内出现西阳曲县、东阳曲县、盂(县)阳(曲)县三个抗日民主政 府并存的局面。
同年8月,民国山西省政府重返太原市,民国阳曲县政府仍驻皇华馆。9月,撤销盂(县) 阳(曲)县建制,原盂(县)阳(曲)县所辖地区归东阳曲县管辖,县政府先后驻凌井店、石槽、 贾庄、杨家掌、北温川等村,隶属冀晋区第二专署。
日伪时期,恢复道制,阳曲县属伪雁门道,道尹公署驻榆次,阳曲县仍为一等县。
1948年8月,经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晋中行署。东、西阳曲县民主政府合并, 成立阳曲县人民政府,治所在今县境高村乡辛庄村。同年11月2日,黄寨解放,3日,阳曲县 人民政府迁到黄寨村,隶属晋中行署第一专署。次年3月,晋中行署与太原市人民政府合并 ,阳曲县改属太原行署第一专署。4月24日,县城(今太原城)解放,阳曲县人民政府接管小 组随军入城,在皇华馆接管民国阳曲县政府。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阳曲县改属忻县 专署。1958年,阳曲县划归太原市。此后,阳曲县建置归属再无变化。
阳曲乃太原之母城是也
哦,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还是马文蔚写的,真不错!
阳曲之名是源自尖草坪区的阳曲镇,与现在的阳曲县有毛的关系啊?
别,忽悠了,一天到晚没事干的忽悠
阳曲县不在阳曲镇而在黄寨村东。这里没什么可旅游的风光。只有青龙镇还值得游览。这里是陈佩斯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