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卖红薯为什么日本的价格要高于我们5倍,原因在这里!

依据官方统计,2016年全台地瓜批发交易量超过一万一千公吨,创下史上新高。幕后功臣之一,就是全台最大的生鲜地瓜供应批发商──庆全地瓜,成功整合契作户,种出日本等级的高品质地瓜,让营收破亿元,也稳坐外销生鲜地瓜第一大的地位。
打进统一超商、涵碧楼,庆全地瓜是怎麽做到的?打造农地资料库、领导一票娘子军,让原本一斤只有15元的地瓜售价三级跳,稳坐外销生鲜地瓜第一大位...
你现在位于《商业周刊》全新推出的「管理频道」,我们用最新的企业案例,带你思考数位浪潮下该如何转型、战胜不景气!
?订阅管理趋势报,每週免费获得管理频道最新消息
依据官方统计,2016年全台地瓜批发交易量超过一万一千公吨,创下史上新高。幕后功臣之一,就是全台最大的生鲜地瓜供应批发商──庆全地瓜,成功整合契作户,种出日本等级的高品质地瓜,让营收破亿元,也稳坐外销生鲜地瓜第一大的地位。
成绩单:营收三倍跳
打进统一超商、涵碧楼
在传统批发市场通路,台湾地瓜的售价,平均一公斤只有15至20元,黄荣清曾在日系超市看到一条五两重的日本地瓜,居然要价80元,让他「深深受到打击」。
「系按怎(为何)一条番薯出世底(出生在)日本,和出世底台湾,命运差这麽多,价格差这麽多?」黄荣清操著一口台语说。日本地瓜的刺激,让他决定在3年前转型为农企业,设立公司,锁定高价的外销市场,奋力一搏。
如今,不但外销星港营收2年翻3倍,「菜市场、超市和量贩店裡,每十条地瓜就有一条是我生产的,」黄荣清说。藉由外销累积的稳定供货经验,他回头打入统一超商,以及涵碧楼、夏都等高档饭店。回首拼搏3年的成果,「打外销市场,是我种番薯22年来,遇到的最大挑战!」
第一关,是让一年有4个月不生产的地瓜,可以全年新鲜供货。
地瓜的栽种时间需要5个月,又必须和稻米等其他作物轮种,一年只产一次。而且,7月到10月的雨季,几乎无法种植地瓜,但是饭店、超商通路以及国外买家,都要求全年供货,想要拿下订单,就必须突破先天条件的限制。
「台南冬天温度比中部高,适合在秋末种植,接著是嘉义、云林,」他指著办公室牆上的地图解释,从天气、植株温度研判採收日,再依照地瓜的生长时期,回溯何时该播种。找出各地最适合栽种的时间点及品种。把所有契作户的土地,依据地形地势、土壤土质做分配,地势高、土质较鬆者,因排水较快,就可安排在雨季栽种,让分区分时生产发挥最佳效益。
此外,地瓜其实不好保存,太冷会冻伤,太热则容易腐烂,他花了3年多的时间,测试低温保存技术,让在夏天常温放7天就会长芽、腐烂的地瓜,冷藏最长可至300天,有利调节供货量。
学历不高的黄荣清,却很愿意借助政府资源,尝试新科技,包括使用资策会辅导的app进行田间管理、技转农试所的无毒种苗进行培育,用科学方法确保地瓜产量以及品质的稳定。
但各地轮种让他的战线拉长,产区从台中一路延伸至整个嘉南平原。于是,第二个挑战也随之而来。
从自有的一百公顷耕种面积,扩大到契作的五百公顷,黄荣清和负责田间管理的哥哥,须面对更多陌生田地,「为了帮农友找出产量减少的原因,常常从彰化跑到花东去,」他说。
建sop拼产量
靠一票娘子军,帮老农转型
为了解决跨区管理人力不足的问题,黄荣清想到一个新做法:建立规模约十人的辅导队,同时,他也想把种地瓜的经验整理成sop(标准作业流程)、累积数据建置资料库,于是锁定对科技容易上手的年轻人,引入农业新血。
目前他已招募到中兴大学农艺系硕士梁格祯、有澳洲农场工作经验的黄裕雯,两位年轻女性被农友暱称「地瓜关怀天使」,跑遍各契作农地,紧盯生产品质。
年轻人虽然很快就能顺畅使用手机上的田间管理app,但面对农田、农民实战现场,才是真正的考验。
「老板(黄荣清)把我们带在身边,从做中学,」梁格祯说,在师徒制的培训过程裡,从播种到採收共有20道工序,黄荣清倾囊相授,让科班的她学到课本上没有的实务经验。像是云林二崙东北季风较强,「种苗的叶面方向要顺著风向种植,这是我从来没听过的,」她说。
花半年时间贴身训练,将田间栽培管理的知识装备起来,但这对年纪才20出头的娘子军,面对年纪大两倍的老农友,辅导过程却常常踢到铁板。
「农友做了几十年的方法,很难改变,」黄裕雯说,像是杂草防治,必须掌握播种后十天的黄金时段,即使一一打电话提醒老农赶紧除草,却有不少爷奶级农友嘴上答应,但心裡认为「呒效」。等到日后实地巡视时,才发现老农根本没做,当期的地瓜产量因此大减五成,让她们扼腕。
「总仔(黄荣清)要我们把问题带回来,一起解决,」梁格祯说。黄荣清开导:「对老农不能用命令的语气,要和他们分享庆全的专业知识,彼此讨论沟通、达成共识。」这让她们改变原有的思维,重新再出发。
「老人囝仔性(指老年人的个性和幼儿期一样),乾脆就当他们的孙女,」黄裕雯说,老农好面子,必须站在同理心的角度进行沟通,改用「玩游戏」的心态带老农改变。「阿公帮阮(我)来除草」、「要防虫,阿嬷作伙(一起)来插旗子,比赛谁插得对。」学会向老农「撒娇」的她们,开始有了成效。
像是原为建材公司老板的黄胜雄,自行承租50甲地来种地瓜,因为栽种季节不对、收成时碰上雨季,收成全部泡汤。「连一条地瓜都收不起来,惨赔五百万元。」他说。
于是他愿意接受两个小女生的专业辅导,卷土重来。不仅缩小耕作面积为十甲,以利有效进行田间管理,他也不再看天吃饭,严守庆全所订下的播种、除草、施肥、防虫等工序sop,去年初终于迎来丰收。他的田地,一公顷产量是一般农友平均值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