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长性较强的职业教育、技术人才教育,一直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阶段。按说,职业技术学校数量不少,但不论是管理水平还是质量,以至于社会地位,普遍不高。在此之前,搜题的行情也在一度飙升,引起了广泛投资者的关注。
这几天,陕西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录取了20名职业农民大学生的消息,得到媒体的广泛报道与高度肯定。被录取的陕西省首批20名职业农民大学生,有的已经50多岁了,他们将在今年9月走进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接受为期3年的全日制系统学习,实现知识的升级换代。(《中国青年报》6月20日)
这事儿当然有进步意义,普通农民能够申请考核上大学,毕竟是个新鲜事;但在一片赞誉之外,也有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这本是一所普通的职业技术学院,技工类、农业类、专长类的人才培养,本就是这类学院该干的事。吸收工人、农民进行培训教育,属于其分内工作。包括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高等院校,什么时候能够正常地输出农民、工人更值得关注。
大学扩招之后,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批通过大学通识教育的高材生出现了,但专长性较强的职业教育、技术人才教育,一直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阶段。按说,职业技术学校数量不少,但不论是管理水平还是质量,以至于社会地位,普遍不高。
在市场层面,在上世纪90年代纠正脑体倒挂以后,我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下社会对于脑力劳动者给予了高度关注和优厚回报,但在更接近体力劳动的群体上,比如技术工人、技术农民、制造业职工等等,回报率一直不高,造成了很多活没人愿意干的情况。大学毕业生宁可躲在写字楼里无所事事,也不愿意从事出力流汗的工作。即便在农业类大学,出来后真正学有所用扑向农村广阔天地的毕业生也并不多。本科教育和大专、职业技术教育,都显示出一种浮在水面的精英化思维,不接市场,不接地气。
上星期,我与一位移居澳大利亚多年的朋友聊天,问及回国后的最强感受,其中之一就是脑体差别问题:在澳洲,技术类工人、职业性农民需要资质,受到重视。水管工、玻璃工、修车工,普遍收入要比写字楼里的白领高一些;而在国内看到的则完全相反,很多工作出力一点不少,流汗也非常多,收入却很微薄,也不被看得起。
通揽这三四十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可以看到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是没有,但是还不够充分。比如,城市里家政工、月嫂等收入增长还是很明显的,某些大城市因为生活成本高不得不提高保洁工、保安的待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也不时会有类似大学生回村从事养殖业的消息。但是很明显,大多数的体力劳动者,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蓝领阶层普遍没有得到足够的回报。
职业技术类学院走出农民大学生,为什么就那么难?当各行业都回归到价值被充分体现、专业被充分尊重的位置,农民进大学就是一件更正常的事;而大学出农民大学出技工,也会成为理所当然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