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厦寺人,却始终关注着这一片土地。我家住在春城楼顶吴,与厦寺吴厝同系,我们居住的地方与厦寺古时候隔了一座春城楼,现在隔了一条枫春路,但我从小就喜欢到厦寺村里闲逛玩耍,因此对这个小村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怀,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厦寺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写下关于厦寺的点点滴滴……
厦寺,东临韩江,西接前街,南连池湖、安南庙,北至春城楼。因古时潮州南关外有宝积寺、南山寺、万化庵、海云庵等寺庙创建于此,而该村位于寺庙群的下方向,故始称“下寺”,后又称“厦寺”,沿用至今。
厦寺乡聚居陈、吴、林、蔡等姓乡民,现分为厦一、厦二和厦三三个行政村,各村无明确界线,各姓氏村民无分彼此,和睦相处。当年多数乡民以务农养鱼为主,同时,乡间还设有做屐、水车、织布、灰窑等作坊。
厦寺直街,乡民称为“街路”,这是一条古官道,从春城楼延伸到新楼外,当年这里商铺林立,佣行佣场鳞次栉比,商贸发达,沿街商铺形成“股社”,至今,人们至今还对那当年发展最为繁荣的“厦寺三股”津津乐道。
昔日,厦寺乡民创建“闲间”以作为日常聚会和演奏潮州音乐的场所。陈厝创“培兰轩”,吴厝创“培和轩”,据老一辈的回忆,当年吴厝培和轩的厅中挂有一幅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异花长占四时春”。
陈厝“老培兰轩”旧址
马头庙,因古庙原址昔日为一码头,故取其名为“马头庙”,俗称“马头宫”,为陈厝地头宫,原址在南堤外侧洲园处,相传为洪姓始建,陈氏继祀,后因修堤而拆除。2002年,于原址南迁两百米处重建新庙,俎豆重光。
吴厝宫,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主祀三山国王,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2015年又再次重修。
顶吴,位于南春中学对面,在行政区域上与厦寺有根本明确的区分,但在人们心里,顶吴与厦寺吴是同根同脉,休戚相关。
顶吴陵溪里大门
林厝三山国王庙,因庙门外墙壁绘有马匹,故俗称“画马宫”。
下宫,因昔日此处有成群鹩哥栖息于此,故又称“鹩哥宫”。
林厝与天后妈祖同宗,所以林厝乡民将妈祖亲切称呼为“姑母”,为妈祖塑像立庙供奉,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林厝有过“姑母生”的习俗,为妈祖祝寿。
新楼,始建年代不详,楼上供奉玄天上帝,乡民称为“元山佛祖”,为全厦寺各姓乡民所共祀。
新楼下,有一块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的《奉宪婚丧章程》的石刻碑记。
湖仔洲、关爷厅、短祠、庵内、后脚兰、施官埔、罗厝坟、南背池、八载池、崎岖桐籽埔、完头埔、石丁脚、橄榄崛……那些厦寺乡里曾经的地名,是否可以勾起你的回忆?
记忆中还没建厦寺公园前,这里有两个大池塘,大家称为“双抛池”,其实以前厦寺的池塘有很多,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池塘早已消失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了。
陈氏宗祠,堂号追远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1996年重修。当年,厦寺小学最先就是创办于此的。
记得当年陈厝祠堂前的麒麟照壁刚建成后,年幼的我常常在照壁前欣赏着而久久不愿离开;如今,墙体斑驳了,壁画褪色了,不再耀眼了,一切回归平淡。
吴氏宗祠,堂号让德堂,位于顶吴陵溪里,始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2014年,由乡民集资重修。
吴氏宗祠旧貌
吴氏宗祠新貌
林氏祖祠,堂号敬思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经风雨沧桑,破败不堪,2003年于原址重建。
建于清代的吴氏公厅,是厦寺吴厝聚落分布的自然中轴线,当年吴氏族人就是以公厅为基础向外发展的。“大厝皇宫起”的吴祥记,当年也是从这里走出去,成为潮州首富,成为一代巨贾。
吴厝公厅
小时候记得在双抛池畔,有一座西洋风格的建筑——洋楼,以前远远就可以望到这座精美的楼儿,只是现在到处高楼林立,早已把洋楼遮挡得严严实实。
洋楼内
厦寺人向来尊师重教,民国时村里组成校董会,于陈氏宗祠内创办厦寺小学,1947年,于祠堂旁扩建校舍,并易名为“南厢乡第二中心国民学校”,后又称为“潮州市第十三小学”,后复名“厦寺小学”,沿用至今,为附近乡村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99年,建新校址于厦一地界。
厦寺小学新貌
抗日时期,在昆明有一所西南联大,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厦寺,也有一座“厦寺联中”,这所学校也正是城西中学的前身。
城西中学
乡里闹热的时候,宁静的厦寺就突然沸腾起来,正月廿二的陈厝,廿三的吴厝,廿四的林厝,廿五的下宫,到处张灯结彩,神明出游了,潮剧和纸影上演了,锣鼓声响起了,人们快乐了,乡运兴盛了……
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小时候,也有在祠堂外,纸影台前,红椅条上度过的童年,也渴望有一天,可以到台上,操纵那有趣的木偶
清《潮州府志》载:“下寺,距城南五里”,厦寺有毗邻府城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之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蔬菜种植地,尤以“皇京白”最负盛名,民谚:“厦寺出名皇京白”,上世纪六十年代,年产量4000多担,远销香港、新加坡等地。
“皇京白”习惯以吊窝水浇灌,家家户户在园头园尾挖井安“吊窝”,当年,新楼外“吊窝”林立,俨然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
吴安盛“邦伯第”,其先祖曾官居潮州路总管,老人们说,以前每逢傍晚日落时分,站在邦伯第的门口,就可以望见远方有一座山,那个地方就是“江西”。
老人悠闲地打着纸牌,繁华的世界,缤纷的社会都与她们无关,对于她们来说,厦寺即是一切,厦寺即是归宿……
斑驳的墙体,破旧的老屋,诉不尽岁月的沧桑
祠堂外的藤椅,已经发黄,已经铺满尘埃
屋梁下精美的木雕,支撑起整座恢宏的建筑,也支撑起一个世家大族。
老爷宫前,一个妇人正在祈祷,祈求一家平平安安,祈求她的儿子好好读书,然后考个好学校,然后找份好工作,然后找个好老婆,然后有个好家庭,然后将来自己老了,不能来拜老爷了,媳妇会替她来,然后,然后……
从小就感受着厦寺的一草一木,关注着这里的人,这里的事,一直想写些关于厦寺的什么,现在终于如愿了,这片土地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淳朴的民风,动人的故事,这篇小小的推文权当抛砖引玉,以待来者,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周围的村庄,乡间的小事。我的笔端始终离不开厦寺,因为我扎根于此,饱含深情……
本推文的图片由好友王奕坤、蔡立佳、陈琳提供,特别谢谢他们陪我一起走街串巷,陪我一起到厦寺的许多角落留下镜头,为这座村子,留下一点念想,留下历史的过往。
特此鸣谢!
来源:潮州春城楼
作者:吴泽煌
厦寺每年有很多自己的民俗活动。而且属于城中村的感觉,自建房很多,有很多是用在租住。
楼主很有心,帮助很多厦寺人记住家乡的美
据我所知,厦寺地理位置很好,而且还有潮州最大的市场——枫春市场,村民生活不说富得流油,起码比较小康,算是很让人羡慕的。
城中村,没有被改革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