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时尚的时候,法国总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词。这是一个被时尚眷顾的国家,同时也引领着时尚潮流。
为什么法国从17世纪开始就坐在了时尚帝国的宝座上?梳理时尚的诞生,需要回到17世纪的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巴黎。
宫廷文化与奢华服饰
文艺复兴后,欧洲的宫廷文化兴起。在诸多西欧宫廷中,尤以法国宫廷文化最为光彩夺目。这或许是因为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初的宗教战争与投石党运动,使法国的君主更注重用宫廷文化加强王权。宫廷中流行的服装成为整个上流社会追逐模仿的对象肇始于路易十四时期的凡尔赛。与其他王室不同,法国宫廷服装以极其奢华著称。在流传至今的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路易十四还是其他贵族,他们的服装无不镶金带银,缀满精致的蕾丝花边,或点缀着无数的珠宝钻石。一直到18世纪,巴黎时尚行业的最大主顾始终是居住在罗亚尔宫(-)一带的大贵族。
路易十四的画像
路易十四将时尚作为加强王权统治的一种工具,来树立个人与王室的无上尊严,使凡尔赛成为欧洲宫廷文化的中心。深谙时尚之道的他,在每个重要场合都以华服示人,宫廷里的服装潮流通常都是围绕国王或其宠妃的喜好变化。有人甚至怀疑路易十四用时尚这一策略,使大臣贵族们在服装上花费无数钱财甚至深陷债务问题,以此削弱贵族力量。不过从国王常常替身边贵族支付他们拖欠的裁缝费来看,他的意图更在于彰显其宫廷的富贵与权威。
路易十四和他统治的宫廷确实在塑造17世纪的法国文化特点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不难解释许多史学家将其视为时尚的开创者。例如若昂·德让(j d)就这样说道:“感谢路易十四,法国才赢得了可以为高尚生活著书的名声。”
沙龙文化崛起
在宫廷文化极度兴盛的同时,法国的上流社会也开始了“弥散化”的过程:上流社会的文化与生活经历了缓慢的去中心化过程。有教养的交际圈中心和名流社会经历了王宫—亲王宫殿—大贵族府邸—富余的中产阶层的演化。这是在这个演化阶段,上流社会交际圈产生了著名的沙龙文化。
17世纪法国文化中最鲜明的特征便是沙龙的兴起。有教养、有品位的群体不仅生活在凡尔赛,也在巴黎各大宅邸四处活动。大贵族几乎都在巴黎拥有自己的府邸,他们不仅在政治上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离心力,在时尚潮流中,也形成了与宫廷相抗衡的能力。到了路易十四统治晚期,这种倾向越来越严重,巴黎的沙龙圈日益成为文化与时尚传播的另一个舞台。参加或举办沙龙的,不仅有佩剑贵族、穿袍贵族,也有从别省甚至别国试图一展才华的各种文人、艺术家。虽然沙龙讨论的是诗歌、古典文学或者时事政治,但参加的人都会非常注重自身仪表,盛装出席。因为在当时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观念中,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服饰、礼仪、言谈举止都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
沙龙中的服饰时尚,不再一昧地强调奢华,而是更注重个人风格以及自然和谐之美。路易十四曾经下令禁止贵族妇女在宫廷穿着她们在沙龙里的服饰,但收效甚微。当服饰时尚的舞台从凡尔赛转移到巴黎,意味着服饰时尚已不再仅限于作为金字塔尖的宫廷社会用以彰显其权威和财富的工具,它和文雅礼仪、谈话艺术一起,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的标志,一种新的自我界定方式。
总体而言,法国社会在17世纪变得更注重礼仪,注重服饰审美。因为上流社会的人们通过对美与丑、优雅与粗俗所做的区分,而将自身与他者区别开来,他们在社会阶层分类中的位置便体现在这些区分当中。这使时尚的发展获得了重要动力。
时尚杂志出现
不管是宫廷还是沙龙,出入这些场所的人们都属于社会结构的金字塔顶端。若服装总是以极度奢侈的姿态出现在宫廷或者亲王的府邸,而无法延伸到阶层更低的群体,那么服饰潮流变幻永远只是贵族们的游戏。
如果说巴黎的沙龙文化使得时尚走出宫廷,那么17世纪更多服饰消费者的出现以及他们对宫廷和沙龙中奢侈服装的模仿,则是服饰时尚诞生的肥沃土壤。17世纪由于家庭财富的积累,中产阶级逐渐有了更强的消费能力。这些群体对外表的追求恰恰是服饰真正在社会上流行起来的根本原因。面向大众的时尚杂志的兴起应证了这一点。
法国最有名的《水星报》(m)诞生于1605年,后更名为《文雅水星报》(m g),是一份追踪巴黎最新服饰的时尚杂志。例如,在王太子被授予圣灵骑士勋章的仪式上,《文雅水星报》就这样描写了他的华丽衣着:
“他的帽子是黑色丝绒制成,围着一圈钻石饰带,白色的羽饰是苍鹭的羽毛,还有无数的钻石装饰着他的领口。”
在编辑的笔下皇室婚礼被各种美艳华服、珠宝钻石点缀得绚烂夺目,凡尔赛宫里接连不断的芭蕾舞表演、假面舞会、嘉年华盛会更是《水星报》经久不衰的话题。到了18世纪,巴黎更是出现了多份专门针对时尚服饰的杂志,如《仕女报》(j)、《时尚杂志》(m)等。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时尚杂志在推动了时尚兴盛、促进媒体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人们的虚荣攀比。例如《水星报》曾讲述一个市民妇女渴望像时尚杂志上的贵妇一样穿上塔夫绸制成的衣裙,但苦于经济拮据,只能用劣质的布料来模仿。当时社会风俗之奢可见一斑。所以不难理解当时许多有识之士撰文批评人们对时尚的盲从。路易十四时期的圣西门公爵就在回忆录里痛斥对华服的追求让人们一掷千金,甚至为此倾家荡产。
推荐阅读
人们印象中,政治是冰冷的、严肃的、关涉重大事件的、属于男性权威范畴的事物,是一种“硬核”的社会现象。但本书通过近代早期的法国历史告诉我们,真实的政治完全不同于这种刻板的印象。作者从女性、图像与话语这三个平时被忽略在政治研究之外的边缘角度切入,将抽象的“硬”政治软化为存在于历史细节中的柔软的、写意的、具体的事物。本书将带读者进入一场揭示政治的真正面貌的引人入胜之旅。
作者介绍
汤晓燕,201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任职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国近现代史,曾以国际交换生以及访问学者身份赴法深造,出版专著《革命与霓裳:大革命时代法国女性服饰中的文化与政治》,并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