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商场最流行什么词?
互联网这个词其实不那么流行了,新零售好多人还没有真正领悟其内涵,而体验式营销策略却已经无形当中成为一种主流趋势,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讲体验式营销作为一个突围的新出口。
和“体验”密不可分的一个词,叫做“场景”,但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词,它才是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才是“体验”的关键。
所谓“场景”其实是一种新的体验,一种新的流行趋势,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场景,无处不在
根据消费者的消费频率和分布特征,可以先将场景简单分为频繁/间歇、密集/广域两组。
频繁场景如餐饮,是人们每天的必须消费,市场规模庞大,企业注重扩展消费数量。
而间歇场景,如按摩推拿,短时间内消费重复率低,市场相对较小,因而价格较高。
不同的生活方式会衍生出大量相关产业,比如对有健身习惯的人而言,围绕智能运动穿戴就会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产业链。而像婚庆市场,只限定特定场景,延展性不足,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利润很高。
密集场景基于社群联结,会衍生出不同的情境意义:像情人节的鲜花,平安夜的苹果,当大家都沉浸于节日氛围时,配合炫目的包装,价格不再敏感,消费行为在特定时间内集中爆发。
广域场景如橙汁、奶茶等,普遍消费但没有特殊含义。
但星巴克的出现对饮品消费进行了重新定义,在有格调的地方喝咖啡成为一种时尚、身份的象征,这有效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提升间歇场景的消费频次,把广域场景向密集场景转移,让消费者随时随地随心的接受场景服务,这其中存在大量的市场缝隙。
企业需要做“场景化”思考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作息越来越不固定,人们在一天之中除了工作,还会先后接触超市商场,咖啡厅,电影院,健身房,公园等多种场景。信息大量涌入,让人们面对繁多的市场选择无暇驻足。
可以想见,如果一家企业在营销时,只做单一的信息展示,无人问津几成定然,哪怕宣传文字描的天花乱坠。每天事那么多,谁有功夫看这个?
所以,借助场景化思维,企业要思考一系列问题:
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如何长期保持消费者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记忆?
面对不同的市场划分和繁多的同类竞争,被动灌输场景记忆和主动引导场景识别孰胜孰劣?
是守株待兔等待还是因势利导出击?
……
市场永远追随时代变化,场景不同,策略选择也有不同。但无论何种选择,只要企业因地制宜,运用得当,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收获自己的商业生态。
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存在特定的场景关系,延伸到商业领域便会引发不同的消费市场。
传统电商,一般是把消费者的购买从线下实体搬到线上,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把人们的时间碎片化分割,消费者不再局限pc端的鼠标点击,信息渗透无处不在,消费行为变得移动分散。
虚拟世界同现实世界交错融合,使任何一个生活场景(无论现实、虚拟)都有可能转化为实际消费——市场开始由传统的价格导向转为场景导向。
由结果倒推,体验是场景化思维的关键要素
无论企业的营销宣传还是产品的实际使用,体验始终是人们首先接触并且最关心的。
这一点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尤其突出。
传统营销中,因为是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规模经济占主导,个性消费被压抑,人们在面对商品和服务时选择空间小,因此消费者对价格敏感。
淘宝,京东等抓住机会,以低价促销吸引用户,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个性化定制开始成为可能,商家以体验为核心,带动与顾客的即时互动,由此定义新品类,开发新市场。这时,用户的消费意愿更多由消费场景的体验决定而非价格。
生活就是场景的组合,营造场景就是接近消费者
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让用户注意到自己,并一直保持黏性是每个商家在营销时关注的焦点。
我们知道,企业离消费者越近才越有可能促成消费,于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融入他们的生活。
既然生活是由一系列的场景组成,那商家就该借势利用场景化思维,走出以往固定的线上线下地盘,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串联各种生活场景,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
互联网江湖的腥风血雨即便是没亲历过,肯定也闻到过,昨天还在激烈厮杀的两个企业,一夜之间忽然“闪婚”的案例比比皆是。
这种表面上的竞合关系,实际上是互联网大佬们的跑马圈地和战略布局,是资本追逐利润的血腥游戏,当然更是大佬们基于各种场景打造的全新商业生态。
互联网争夺的是流量和入口,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将是场景。
《即将到来的场景革命》一书中提到,互联网争夺的是流量和入口,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场景。
“仰仗pv的流量时代已经过去,以场景触发(scene touch)为基础的场景时代已经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