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2013年出版的名叫《青史鉴古今》的书中,作者的简介并不涉及历史专业——毕业于两所高校:清华大学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了四个专业:核工程、管理、会计、金融;获得了三个学位:一学士、两硕士;先后供职三个行业:审计、投资银行、国有企业管理。
这本书的作者叫张剑锋,出生于1978年10月,现任中广核核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广核技作为央企中国广核集团的唯一a股上市公司,在绝大多数熟悉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的人眼中,张剑锋的年龄与其职务多少会带来些许惊异。
2017年2月27日,中广核核技术应用有限公司与中国大连国际合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后者正式更名为中广核技,成为国内首家非动力核技术应用上市公司。
但在四年前,被中国广核集团寄予厚望的核技术公司处境堪忧,一度濒临破产。
2011年6月,中广核核技术正式成立,中国广核集团寄望其打造成开放式国家级平台、核技术产业化的人才高地。但创业之路并不平坦,公司经营陷入困境。
2012年底,中国广核集团调整了核技术公司发展战略,大胆启用了当时年仅34岁的张剑锋作为核技术公司新任总经理,并要求核技术公司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探索新商业模式和发展方向。
张剑锋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之后,决定暂时避开核技术应用产业中高度垄断的、封闭的区域,转而进入完全市场化竞争的细分领域。
从2013年到2016年,短短四年时间,这家公司的营收从800多万猛增到30多亿元,增长超过300倍;净利润由亏损转为盈利3亿多元,并在“电子加速器研发制造”、“辐照加工服务”、“改性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市场份额,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有企业改革屡次被国务院列为政府文件重点事项,中广核技在资本市场堪称奇迹般的表现,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一个毋庸讳言的现实是,国企改革错综复杂,在一些国企领导人谈改革色变,或者想改不敢改的现实阻碍下,如何有效激发国有企业的市场活力,成为举国上下备受关注的经济课题。
而另一个广受争议的身份之争是,作为国企掌舵人,一把手究竟是国企干部还是企业家,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企改革进程中的兴衰成败。从一家徘徊在破产边缘的央企子公司,到市值达数百亿,中广核技的改革之路无疑具有样本意义。
如今,张剑锋依然作为公司的头号“业务员”,频繁奔波于北京、深圳、苏州、上海等城市,整个采访过程中,他有着一个国企掌门人必备的政治素养,面对敏感的提问既不回避却能巧妙应对。他身边的人说,“别看他看上去很憨厚的样子,也很年轻,其实说话处事严谨,机智,滴水不漏。”
“你的职业终点会以国企干部的身份,在中广核技或者中国广核集团退休吗?”
“我现在还挺年轻的,退休还早吧?”张剑锋读懂了问题背后的深意,调侃着回答。
“那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国企干部,还是一个企业家?”
“我是一个想当企业家的国企干部。”张剑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