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飞速发展后,如何延缓并根治中小型企业老板管理之痛?

文/作者:马毅 绩效考核实战与落地专家
点击右上角“+关注”【绩效设计院】头条号,谈思路,讲实践,重落地!!!
你是否留意到:在你企业执行相对稳定薪酬的一些岗位,假如以前是没有5000元,二年增至7000元。虽然收入水平提高了,但员工的价值不仅没有同比增长,还有可能下降。为什么?采用了固定薪酬模式只适合价值标准低的岗位。对于管理者,常常会发生“价值收入逆反规律”:及收入上涨,价值可能会下降。
前不久有一老板告诉我,他的店长们的薪酬水平是同一地区最高的,目前遇到的状况是店长稳定(店员不稳定),但店长的激情、状态不好,他们总是期望收入更高,但不愿主动付出、多做贡献。
可见,员工收入增加了,而价值未必同步增长。根本原因还是薪酬设计。固定薪酬模式之下,员工的收入与价值创造常常脱节。传统薪酬模式的不足日益暴露:
薪酬水平能上不能下,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差不多,要安全,求固定,排斥弹性、向下波动。
缺乏客观衡量标准,喜欢和人比较“与物价、以前、同事、同行比”,就高不就低。
追求感觉公平,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强化以自我为中心的公平,重表面数字忽视背后价值。
kpi绩效模式的出现,从某种角度上弥补了传统绩效的不足,使绩效管理工具在企业中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但由于设计和操作方面的要求,使之很难长期有效实施,特别是在中小型企业中。kpi绩效模式更适合作为评价性工具与局部薪酬挂钩,达到一些浮动、激励。虽然具有一定的正面价值,但是意义并不大,继续向上的动力不足,成功率非常有限,多数流于形式而半途而废:
kpi关注结果远多于过程。但是没有好的过程何来好的结果。
其本质为目标管控,缺乏系统性激励性的绩效改进。
采用权重模式,表明其更合适作为评价方式,很难运用于利益分配。
对数据完整真是心、流程系统性有很高要求,否则无法发挥正常价值。
ksf绩效模式则照顾到了企业这些方面的需求。他的主要价值是什么呢?先看看他的六个转化。
将企业目标转化为员工目标。
将企业要员工做到的转化为员工自己要做到的。
将笼统的职责转化为清晰的价值。
将对立的利益冲入转化为协作的做大共赢。
将管理层或团队的责任转化为所有员工的共同责任。
将员工为企业或他人而做转化为员工首先为自己而做。
下面我们将kpi与ksf做一对比:
那么设计ksf,到底要从何下手?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岗位价值分析
这个岗位有哪些工作是最重要的,直接为企业带来效益的?
第二步:提取指标(中层管理人员6-8个)
有哪些可量化的数据是企业所需要的,急需改善的?比如营业额、毛利率、员工流失率、主推产品销量、员工培训时间等。
第三步:指标与薪酬融合(设置好权重与激励方式)
每一个指标,都配置对应的绩效工资。需要注意,不高把所有的指标平均分配工资,要挑重点。
第四步:分析历史数据
过去一年里,营业额是多少?每月营业额?平均营业额,利润额?毛利率多少?成本费用率?转化率?员工流失率?
第五步:选定平衡点
企业和员工最能接受的平衡点,要以历史数据作为参考。
第六步:测算、套算
依据历史数据,选取好平衡点,讲选取好的指标,各分配不同比例的工资额。
ppv产值量化薪酬模式,是指将员工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项目、工作结果等以标准化、规则化、价值化的方式进行量化计算,并直接与员工的收入挂钩,形成多劳多得的利益分配机制,解决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跨部门工作、复合型人才、员工加班工作、主动付出等企业管理困惑,相比传统的计件工资、绩效工资等更具激励活力。具体解决了以下问题:
1、每个月应该付出员工多少薪酬的问题。
2、员工的收入状况与其能力、价值充分匹配的问题。
3、员工认真履行职责、行为结果与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
4、员工只做自己的事情、不愿意付出与兼顾其他工作的问题。
5、员工收入相互比较、衡量的问题。
6、跨部门工作、全员营销、团队间相互支持等无法有效衡量和激励的问题。
7、员工关注利益的多次分配的问题。
ksf与ppv的应用
ksf:适用于中高层管理者、业务型人才。
ppv:适用于二线基础岗位、操作层员工。
对于复合型岗位可以ksf+ppv组合使用。
作者: 马老师
专注薪资绩效的研究、培训、落地。
分享是一种美德,希望每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也期待你的转发,谢谢。
如需了解更多绩效核、预算管理、股权合能、盈利系统方面的知识请关注本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