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画“沈荡八景”的那位杨晓波老师吗?
所谓名师出高徒,他带领的沈荡中学漫画社创作了《有兔悠游沈荡小镇》绘本书。
古老的沈荡小镇,用中学生的眼光、以漫画的形式展现,会是怎样的?
欣赏漫画的同时,还能了解沈荡过去的故事,一举两得!
每张图上都有学生的印章,也许他们是未来的漫画家,看看有你认识的吗?
01高敏捷沈荡镇,位于杭州湾北岸的浙江省海盐县境内,古为沼泽地多水荡,因此而得名。唐时属永泰乡后名永宁乡,明初属于永宁乡五都。清末属沈荡区,民国始为建制镇。
02朱欣雨沈荡大桥。原名永庆桥。位于沈荡镇东,东西横跨盐嘉塘河。据《海盐县志》记载,“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四月。”光绪六年至八年(1880-1882)向北移约二百米重建于今址。系三孔拱形石阶桥,长四十五点六米,桥面宽五米,高九点一二米,东西各有石阶四十三级。
03潘璐瑶杆秤也叫手提秤,作为民间日常衡器已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然而到了现代,杆秤慢慢地从日用品变身为收藏品,而在小镇上还能找到制作杆秤这种需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04吕佳杰工农桥,为一座水泥拱桥,是海盐县文物保护点。其桥名和桥型都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它南北向跨沈荡镇的东西向主要河道。
05顾朱怡钱氏宗祠,位于沈荡镇中钱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钱镠二十五世孙钱陈群所建。它是江南水乡典型的宗祠建筑。清代以来一直是用来供奉钱氏列祖列宗神主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专门场所。
06肖本妍送子庵弄始建于清乾隆时期。送子庵弄前是当时沈荡一户大户人家的宅院。内有天井厢房。
07张凯洋沈荡黄酒,始于晚清,传承至今。因为有了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纯朴的乡俗民风而闻名遐迩。
08文丹修缸补甏,这门颇具年代感的技艺,已鲜少出现在小镇居民的视线中,如今被列入“第五批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海盐沈荡酿造有限公司唯一一名“修缸补甏”的手艺人至今仍在守护着这门老手艺。
09邹冰倩沈荡镇西,为了拍摄影片而改建成的影视基地。
10高敏捷市河长廊右边有房屋。路尽头便是原海盐二中的老校门。
11芦驰冯夷桥以河神名为桥名。许楼山《沈荡生活百首》中写到:“绿水南来又岔开,冯夷桥跨在河隈。金家东院梅香溢,夜夜河神引上来。”
12孙乙沈荡第一桥,原名油车桥,建于民国25年。桥东西向跨东园浜,为单孔石板桥,全长11米,宽2.5米。桥面中间条石纵向并列铺设,两边落坡条石横向铺设。桥台条石错缝叠筑。两侧桥额刻“沈荡第一桥”旁阴刻“民国25年重建”。
13王欣媛大庆桥亭,原大庆桥桥址上修建的休憩之处。
14罗静市河公园长廊,印在地上的光和影都在叙诉逝去的时光。
15阳路凯老巷子,当年的轮廓犹存。那怕是一块青砖,一片黛瓦,无不透出往日古朴的气息。
16朱椿栩冯夷桥两岸风景,寂静的码头见证了当年的繁华。
17许昊吊脚楼,是沈荡建筑的一大特色,它和各式各样的河埠相辅相成,充分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民居特色;废弃不用的轮船码头,记载了沈荡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18孙雄飞陆氏民宅,位于沈荡镇贲湖东路218号,建于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分布面积642平方米,四合院式,分前后两进,屋顶均为硬山造,阴阳合瓦。
19马逸凡沈荡老街,“东市有木行,中市有钱庄,两头有酱园,东西两爿当,还有三十六爿稻米行”,说的正是沈荡镇昔日的繁华盛况。位于镇东部贲湖东路6号至34号的12幢清代建筑,曾是集镇商业中心所在。
来源:海盐发布
满满的儿时情景,点赞
为这位老师和孩子们叫好,嘉兴需要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