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嘉”这五年/嘉兴这个年赚60万的养猪大户如何“绿色”转身?


再来看系列报道《我“嘉”这五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周根荣家,来看看过去五年,这个曾经的养猪大户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在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的森荣农场,周根荣正拿着水枪,对农场的草坪、苗木进行洒水养护。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这里现在芳草萋萋,绿树成荫。农家乐内,前来游玩的客人,可以惬意地喝茶、休闲。
市民 沈女士:这边环境挺好的,空气也挺好的。现在小孩大部分在城里,出来看看,也帮他们了解了解农村是怎么样子的。
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村民 周根荣:我们下一步,要做到有一定知名度,有人能过来,到我们这小的农场来吃饭、来玩苗木、旅游、休闲观光相结合。
周根荣曾是竹林村最大的养猪户,有3600平方米的猪圈,年出栏生猪3000多头。2013年,我市开展“生猪减量提质行动”,他在全村带头拆除猪圈,办起家庭农场,种植了香樟、榉树、紫薇等苗木,栽培了花卉、盆景。去年,他又瞄准了逐年火热的休闲观光“农村游”市场,办起了农家乐。
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村民 周根荣:这5年的变化确实是大的。2013年的时候,到了这里臭气冲天的,都是猪棚。现在到我们这里玩比较多。从环境上来说,改变特别大。
周根荣今年65岁,养猪就养了23年。他回忆,当时最多的一年,收入超过60万元。当初市里搞生猪减量,心里确实有些不情愿,但经过政府干部的思想动员,再看看周边的环境,他才下决心转了行。
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村民 周根荣:虽然养猪赚了钱,这个环境可以这么说,再下去,真的不行了。从河里来说,小鱼小虾全部死光了。水全部发黑的,臭。蚊子苍蝇那时候真是多。
2013年以来,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生猪减量提质和散户全面退养行动,促进了生猪养殖业的转型发展。生猪存栏量从2012年末的273万头,下降到目前的18万头,并实现100%规模化养殖;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收集处理实现100%覆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
全市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河道水质实现了由劣五类、五类为主向三类和四类水体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今后一个时期,我还市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畜牧业的转型提质。
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 张少东:进一步推动我们养殖场的规模化、生态化和规范化的水平,打造从良种繁育、畜禽饲养、屠宰加工、市场销售和休闲观光相融合的新型畜牧业全产业链,打造生态、安全、环境友好的畜牧业。
编辑:关顾阳
全媒体新闻中心

一群吃瓜群众 我家就是竹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