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议听到的一个绍兴男人的故事,如果此男不能称为妈宝,那么世上再无妈宝。此男出生柯桥区公务员世家,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考公务员。屡试不中,一度去自己杭州的舅舅加复习考试资料。一来二去,后来与自己的远房表妹结婚。照道理说近亲是不能结婚的,但以前执行的并不严格。而此男特别听自己妈妈的话,他妈想让自己的侄女成为自己的媳妇。
谁知道,结婚几年后,他母亲特别讨厌他的媳妇。一则,此男依旧不务正业。不好好复习公务员考试资料,天天和自己的妻子么么哒。二则,数年来他的妻子并没有帮他生下一男半女。要知道绍兴这个地方的女人特别保守,没有后代被婆婆认为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婆婆几次疾言厉色的要求,小两口好好过日子,儿子早日考上公务员。无奈一直没有遂愿。
终于有一天,婆婆提出让儿子和媳妇离婚。这个妈宝儿子,不敢忤逆自己的老娘,自以为聪明的想了个折中之策。离婚后媳妇没有回杭州的娘家,此男便把媳妇安置在绍兴二环线外的一个小区,自己经常跑去和媳妇幽会。谁知道被自己的妈知道了,无奈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妈妈带上七大姑八大姨,去小区里面把媳妇赶回了杭州。
老丈人气不过,把女儿嫁给了官二代。几个月后这个妈宝男也再娶了一个妻子。几年后,生了几个儿子。这个红二代官做得还不小,是个地厅级干部,对妻子非常好。也知道妻子的婚史,所以加倍呵护妻子。甚至动用自己的关系,帮妈宝男在体制内谋了个差事。几年后的一天,看妻子闷闷不乐,就和妻子一起去鲁迅故里附近的一个朋友家散心。
恰好那天妈宝男也在。两人忽然相遇,前妻在经过丈夫同意后,大度的请妈宝男吃饭。不知道妈宝男抽了什么疯,在公共场合,公然诉说两人过去的隐私。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前妻,上传到本地论坛,搞得全城皆知。弄得前妻很不好意思,也想起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外界从此传开关于她和前夫的风言风语。回家后闷闷不乐,从此抑郁而终。
官二代丈夫伤心过度,从此没有结婚,一生无后。而妈宝男若无其事的过日子,生了七男一女,继续寻花问柳几十年。妈宝男退休后,经常去鲁迅故里傍边的禹迹寺面馆吃早饭,有一天,吃完面条在对面的桥上面纳凉,想起死了几十年的前妻,仿佛在河水中见到自己前妻年轻时候的样子。又用手机在绍兴e网论坛上上传了一首新诗,回家后不久,就死了。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说到这里很多人应该知道这个妈宝男是谁了。一件同样的事情,如果放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价值观去观照,会产生完全相悖的评价。在古代,因为妻子无后,符合七出之条,我们最多只能说陆游薄情,但不能以现在的价值观苛责之。而如果这样的事情放在现代发生,那么陆游无疑是一个妈宝男。
而且我觉得即便是在古代,最多也就是不能苛责陆游为何没有顶住母亲的压力。但与其说这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还不如说唐婉是怎样被前夫的为赋新诗强说愁给玩死的。你取了老婆,纳了妾,生了七男一女。却在两宋理学开始昌盛的年代,在沈园的墙壁上,这个公共场合当着前妻和丈夫的面,公然调戏前妻,未免做作和不妥。
所以,不当以今日的价值观苛责前人,也不当以前人的道德观念加诸于后人。比如二十四孝埋儿奉母等。我觉得把很多的人和事,放在当下的语境去考虑,都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事实确是如此,只是封建时代如果被扣上不孝之名,整个社会舆论是很厉害的,连仕途都没了。不像现在,不孝的人顶多道德上谴责一下,也没更多的办法。当时,老娘说要儿子休妻,不能不听。陆游渣不在于他听了老妈的话休妻,而是前妻已经再嫁并且嫁得不错的情况下,还要装出一副情深款款的模样,这就很害人,很恶心了。
我也想说,绍兴的妈宝太多了。
前妻的接盘侠挺可怜
有点意思
“情”字千古无解,,,
古代文人的道德水平里并没有太高,所以不要太期待,至少比一般人印象要低上那么很多,为什么会产生文人风骨这种说法呢?大约是七掌握了2000多年话语权所导致。也就2000多年吧,传统文人的历史要从独尊儒术开始,之前的百家争鸣是言论自由的时代。我想墨子韩非子都不觉得自己是传统知识分子。
至于说到程朱理学,那确实是南宋发展起来的。但在当时并非显学,这是一种理论,被特别尊崇还是明清。不过就算是大明王朝,那江南也是一个花花世界。寡妇改嫁不是一个大问题,要不怎么说清朝是开历史倒车。
这件事,放在当时只能说是小节有亏,对不起结发原配。这也该科技发展水平有关。生不出孩子是硬伤啊,不能完全怪婆婆,当时人们都是这么想的。七出之列,生不出孩子比虐待老人,还性质恶劣。这是让人家断子绝孙了,多恶毒。但现在无所谓了,科技发展了,测一下精子就可以。很多都是精子活跃度不够。
近代这种男人谓之孝,现代才叫妈宝男。
小说。。。。。
才女唐婉看到陆的”钗头凤“,也和上”钗头凤“,此后郁郁而终,可惜了。赵士程性情中人,后终身未娶。真情无疑!
应该说是个渣男~
文笔不错,赞一个
这可不是小说,基本所有情节,都是有根据的。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一《放翁钟情前室》
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而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先知拏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亦人伦之变也。
唐后改适同郡宗子士程。尝以春日出游,相遇于禹迹寺之沈氏园。唐以语赵,遣置酒肴,翁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壁间云。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实绍兴之乙亥岁也。
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尝赋二绝云。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又云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盖庆元己未岁也。
未久,唐氏死,至绍熙壬子岁。复有诗,序云:禹迹寺南有沈氏之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主已三易。读之怅然。诗云:
枫叶初丹槲叶黄
河阳愁鬓去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
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辞题尘漠漠
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
回向蒲龛一炷香
又至开禧乙丑岁暮夜梦游沈氏园,又两绝云:
路近城南已怕行
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
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
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
墨痕犹锁壁间尘
沈园后属许氏,又为汪之道云。
耕种散人深深为之所感口占一绝云
放翁唐婉遇沈园
美酒佳词情缱绻
破壁犹存钗头凤
佳华已然逾千年
这个妈宝 能写出 《钗头凤》、《示儿》这样的千古绝句,楼主写个看看。
各有各的看法吧。
《耆旧续闻》卷十写 道:
余弱冠客会稽,游许氏园,见壁间有陆放翁题词云:“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 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 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笔势飘逸, 书于沈氏园。辛未三月题。放翁先室内琴瑟 甚和,然不当母夫人意,因出之。夫妇之情,实不忍离。后适南班士名某, 家有园馆之胜。务观一日至园中,去妇闻之,遣遗黄封酒果馔,通殷勤。公 感其情,为赋此词。其妇见而和之,有“世情薄,人情恶”之句,惜不得其 全阙。未几,怏怏而卒。闻者为之怆然。此园后更许氏。淳熙间,其壁犹存, 好事者以竹木来护之。今不复有矣。
民国九年涵芬楼据元刻明补本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七引况周颐《香东漫笔》说“ 放翁出妻姓唐名碗, 和放翁《钗头凤》词, 见《御选历代诗余》及《林下词选》。”知陆游妻名唐琬, 唐琬后夫赵士程在沈园见陆、唐相遇, 竟“ 遣致肴”
《剑南诗稿》卷二五有诗云: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禅龛一炷香。诗前序言云:“禹迹寺南有沈氏小 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 然。”
《嘉泰会稽志》卷七寺院门云:
“大中禹迹寺,在府东南四里二百二十六步。晋义熙十二年骤骑郭将军舍宅置寺,名觉嗣。唐会昌五年例废,大中五年复兴此寺,诏赐名大中禹迹。”
《听雨轩余纪》中《陆放翁诗迹》一条下云:
“予昔客绍兴,曾至禹迹寺访之。寺在东郭门内半里许,内把大禹神像,仅尺余耳。寺之东有桥,俗名罗汉桥,桥额横勒春波二字。”
应该说古时候的环境与现在不同~不能简单的看待~~~古时候有很多传统和规则是现在压根无法理解的~
不懂古诗。但这个情节写得不错。赞一个!
戏说沈园。
谁投资?
居然以为是现代爱情故事写得很赞
现在社会宝妈男不少呢
我就当故事听听好了,不发表看法
老故事的新表达
小便就是那个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