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年以来,全省市场监管部门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复工复产。中国企业网财经
上半年全省市场主体保持平稳增长,新登记市场主体333万户。
海南以2995%的同比增速暂居第一,利用外资保持快速增长,是海南发展的一大亮点。
上半年,海南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超过98%,新设外资企业203家,同比增长2454%;尤其是6月,新设外资企业50家,同比增长9231%。
日前,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对外公布数据,截至6月底,广东全省实有市场主体达13059万户,同比增长10%。
其市场主体总量、企业以及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户数等指标持续稳居全国第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已有22个省份陆续发布2020年上半年市场主体数据。
数据显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与河北市场主体总量占据我国市场主体的半壁江山之多,广东凭借13059万户市场主体位居榜首,江苏以101万新增市场主体数量领跑全国,海南则以2995%的同比增速暂居第一。
企业如果活不了、活不好,再好的稳就业保民生的政策都失去了发挥作用的支点。
因此,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在受访专家看来,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
市场主体增多意味着当地营商环境的改善,尤其是不少地区的市场主体在疫情期间取得较高增长,表明各地在对冲疫情影响、促进复工复产上出台了不少举措。
粤苏鲁总量领跑全国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从全国格局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主体规模依旧保持领先地位。
今年上半年,广东、江苏、山东的市场主体数量排前三名,分别达到13059万、1111万、1110万,均超过千万。
浙江市场主体数量为77344万,暂列第4名。
从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看,除广东未公布相关数据外,江苏上半年全省新增市场主体101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990%,在新增市场主体规模上全国领先。
山东与浙江则分别新增市场主体4915万、6346万(个体工商户),增速达145%与2479%。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任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年来随着推动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各地都把有效增加市场主体的数量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
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均是我国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几大省份,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地市和县级经济活跃,营商环境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其市场主体数量自然可以领跑全国。
任颋以营商环境改善因素为例,排名前20位的城市大多出自粤苏鲁浙四省。
这些地区对市场主体注册设立精简手续,优化流程并予以扶持鼓励,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市场主体的增加。
除此之外,从新增市场主体增速看,海南与广西数据较为突出。
截至今年上半年,海南累计实有市场主体10109万户,其中上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达1102万,同比增速高达2995%,在全国范围内暂居增速第一。
紧随其后的是广西,截至上半年,广西实有市场主体总计33736万户,同比增长1531%。
今年上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逆势增长3607万户,同比增加2692%。
任颋认为,海南与广西市场主体之所以能够在疫情期间逆势增长,多是因为政策红利带动市场主体看好预期。
海南如此多的增量很大一部分源自自贸港政策,激发了全国各地的投资人和企业到海南新设机构。
广西则是中国和东盟对接的门户,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量在疫情期间快速跃居到第一,这给了市场主体在广西投资很大的信心。
除此之外,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市场主体规模也在今年上半年获得了快速增长。
截至5月底,河南省市场主体总量已达728万户,同比增长162%。
同为中部省份的河北也在疫情期间保持着15%的同期增速,市场主体数量累计达6432万户,上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超43万户。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看来,各地疫情期间市场主体继续保持新增态势,主要得益于各地在对冲疫情影响、促进复工复产上出台的有力举措。
六稳六保是当前应对危机的有力措施,也是底线思维,保护市场主体是完善市场经济的永恒主题。
新经济下个体工商户猛增从新登记市场主体的情况来看,江苏个体工商户成为最活跃的板块,总数量达到7459万户,较上年底增长85%。
上半年,新增个体工商户749万户,日均4117户,同比增长286%。
尤其是二季度,江苏新增登记个体工商户增至503万户,同比增长573%,增幅较新登记企业高387个百分点。
个体工商户同样活跃的还有与之相邻的浙江。
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新设个体工商户6346万户,同比增长2479%。
林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疫情期间,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本小利薄、高额的房租和人工成本迫使他们面临着额外的生存压力。
尤其是薄弱的资金周转能力,成为个体工商户抗风险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少个体工商户选择破产注销。
对此,不少省份都围绕个体工商户提出了纾困政策,尤其是个体工商户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浙江早在今年3月份就出台了《关于应对疫情影响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的若干意见》,16条举措中有8条提到为个体工商户减税降费,不仅包括降低增值税征收率、减免社保费用等税费减免,还包括补助返程路费这样的暖心补贴。
浙江省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注销个体户仅为2798万户,同比减少了1289%。
林江观察到,个体工商户的主体增长在某种程度上还得益于新经济的快速增长。
尤其是行业越来越细分,企业工商登记制度一再简化,不少看好新兴行业的群体登记注册成为个体工商户。
例如,不少外卖骑手、主播选择登记成为个体工商户,从为平台打工变为与平台合作。
薪宝信息科技(广州)有限ceo刘树兵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平台经济的增长带来了灵活经营者增长,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外卖派送、直播短视频等领域业务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促进平台用灵活用工人群的增长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共享经济平台还是服务需求方,都会需要这些灵活就业人群去成立一个主体,而个体工商户身份是最方便快捷且成本最优的方式。
刘树兵建议,应适度推广这类新经济催生的个体工商户,但同时也要配套解决灵活就业人群保险的问题。
任颋提醒,新增市场主体数量固然是政府追逐的政策目标,但还要注重让市场主体能生存下来和发展起来,这才是根本之策。
林江表示,最近大湾区交通路网规划出台,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有望成为连接华东与广西的枢纽,这里有巨大的消费市场。
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大循环最为关键,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接近7000万,消费能力强,尝试新经济、新服务的群体集中,这是市场主体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财经提示:在各地新增市场主体中,个体工商户功不可没,成为了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据悉今年上半年,浙江个体工商户实现平稳有序发展。
特别是二季度以来,个体工商户创业活力、生存状态及发展信心恢复明显:上半年浙江新设个体工商户6346万户,同比增长2479%。
截至6月底,浙江在册个体工商户49815万户,同比增长1256%,占浙江在册市场主体的6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