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静,是心底的安然和美好
2017-04-11 无锡百草园书店
来源:民国文艺(minguowenyi)
静静收获,切忌喧哗
文/李娟诵 /梅影蝶衣
7:43
百草园品读:静静收获切记喧哗
来自无锡百草园书店
“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此句形容李白卓思不凡,无人可比。静者心多妙,何以静,何为妙?读过本文便可有所了解。
暮春时节,一个人在徽州宏村的小巷里流连,几枝嫣红的蔷薇从一户人家的矮墙上探出头来,微风轻轻,落花细细。白发的婆婆坐在门前的木凳上绣花,有缠枝莲花,戏水鸳鸯,牡丹花开。她脚下卧着一只白猫,正在酣睡,小巷深处传来婉转的笛声,笛声绕着翩翩的落花,门前的老人和那只白猫,那一刻,光阴仿佛静止了。
静,是这般安然和美好。
深夜读唐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那是映在李白酒杯里的月亮,那是杜甫、王维的诗意长安。夜静了,八水环绕的古城长安就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有人在水边浣洗,捣衣之声阵阵回荡在水面。万籁寂静的夜,捣衣声更显得夜的沉静与幽深。
“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仿佛听见诗人贾岛骑着一头毛驴,行走在长安的夜色里,随口吟诵的诗句。一只只小鸟在树上睡着了,僧人一声声轻轻地敲门声传得很远很远,万籁俱静,敲门声更显得夜深人静。唐诗里的静,不仅是万物的静,也是诗人灵魂的安静和悠然,不是吗?
在博物馆看瓷器,一尊唐代素白的瓷瓶,通体白色,素洁干净,温润如玉。仿佛一位穿白衣的中年男子,满腹经纶,通今博古,但沉静寡言。
人只有到了中年,才会向内而求,放下那些炫目耀眼的光环,人生渐渐向回收拢了,经过生活熔炉的烧制、凝练,灵魂才有了安然和宁静。静默在光阴深处,不浮夸,不张扬,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把自己修炼成一尊瓷。
风和日丽的午后,和老师、朋友在江畔茶楼喝茶。草木葳蕤,江水微澜,白鹭蹁跹,还有几只在裸露的沙滩上悠闲地漫步。小桌,竹椅,淡茶几盏,有时谈天说地,有时,不说什么也是好的。只是安静对坐着,品茶宜对知己,心中之事,只说三分。
作家亦舒说:“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地努力,静静地收获,切忌喧哗。”我以为,她讲的是写作时内心安静的状态。不圆滑世故,不随波逐流,不慕虚名,保持一颗沉静的心,才能听见自己心灵的呼吸。不是吗?写作,从来都是内心的呼吸。
写作者仿佛一位习武之人,比的是内功,而不是外力。内力到了,才有了静气和沉稳,好文字是四两拨千斤。写作时着急不得,欲速则不达,心若是慌了,文字的气息就断了。懂得拒绝喧哗和欲望的人,文字和人一样,会慢慢变得洁净和坚韧。
好的文字,清澈如童心。又似春水初生,不染纤尘,静水流深。在喧嚣的尘世里,我学做一个有静气的人。渐渐放下年少时的虚荣和浮躁,不抱怨,不纠结,优雅从容,气定神闲,与生活、写作相濡以沫,握手言欢。这些于我,都是一种内在的修炼。
我们常说要做一个安静的人,安静究竟为何姿态?本文作者用安静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一幅幅安然于岁月的画卷浮现在眼前。安静,是一场内在修炼,得于时光,止于收获。
楼主带我装逼带我飞
喜欢~,下次有这样的好内容,记得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