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已建立省级重大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机制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李丹)“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整整十年。十年来,四川全省初步形成“减灾—备灾—救灾—灾后救助”四位一体综合救灾大格局,建成避难场所82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55个、救灾物资储备库(点)1400个,成功应对了芦山、康定、九寨沟等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
5月8日,记者走进承担了全省减灾救灾信息服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全省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功能整合与运行协调,全省自然灾害灾情信息系统管理,自然灾害风险与损失评估等职责的四川省减灾中心,经过近10年的发展,该中心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功能最齐全的省级减灾中心。
全国首个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在川建成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在民政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四川省减灾中心作为汶川地震国家灾后重建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正式启动建设。其主要职责任务:全省减灾救灾信息服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宣传培训和对外交流,全省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功能整合与运行协调,全省自然灾害灾情信息系统管理,自然灾害风险与损失评估等减灾救灾工作任务。
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建成了全国首个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指挥体系运用计算机网络、卫星通讯、空间地理信息等高新技术,覆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互联互通。芦山地震后,在民政部及国家减灾中心支持下,中心建成了“国家自然灾害灾情数据西南灾备中心”和“四川省卫星减灾应用中心”,提升了灾情数据获取能力。作为全国民政系统首个开展灾害遥感技术应用与研究的省级单位,省减灾中心卫星遥感技术能力逐步提升,实现了对地震、地质灾害、干旱、洪涝等主要自然灾害现场卫星通信保障及灾情相关数据的采集接入、处理分析、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辅助灾损评估及指挥决策。
#splitpagehere#
自然灾害损失评估工作机制具四川特色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四川省减灾中心省级重大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机制已经建立。汶川特大地震以来,为及时、全面、客观反映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的损失情况,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四川省开始积极探索省级层面重特大自然灾害损失评估工作。
芦山地震发生后,我省开启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评估工作的序幕。2014年我省制发《四川省重大自然灾害主要损失评估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重大自然灾害主要损失评估的启动条件、启动时间、工作流程以及成果运用,领先全国。2014年,康定地震发生后,首次由省级独立开展灾害损失评估。2017年,茂县特大山体滑坡灾害发生后,省减灾中心一周内完成评估工作,首次实现了卫星遥感技术对灾害损失评估的辅助功能。
此外,我省还初步形成了具有四川特点的自然灾害损失评估工作机制,初步建成了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系统。建成全国民政系统第一个省级“灾害风险与损失评估业务系统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分系统”,该系统作为四川防灾减灾救灾大数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部建成后,将覆盖地震、洪涝、干旱、地质灾害等主要灾害类型,实现年度灾害风险、灾前预警、灾中损失、灾后损失、冬春救助需求等业务的快速综合评估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