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摄影界的“杠精”:他们可能觉得你根本不配玩摄影

前两天,旅行君推送了一条用手机修出水面倒影的文章:
还在学抖音撒水拍倒影?太麻烦啦,来学点简单的
全网发出之后,在知乎后台,看到了几条评论:
对于这句“修图,还不如原图”“这也叫摄影”的评价,旅行君的第一感觉,就是:“好笑”
网上总是有这样的键盘侠,他们特别喜欢用自己狭隘的标准去评论各种理解不了的东西。
他们从不包容的看待这个世界。只以结果论是非:
他们看到写实派画家的作品,会说:“画成这样,干嘛不直接用相机去拍?”
他们看到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会说:“这也叫艺术?一点都不像!”
他们看到抽象派画家的作品,会说:“还不如三岁小孩画的。”
是的,在杠精的脑子里,只有一种评判标准。
因为他们习惯于“为结果论”。
不可否认,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差异性的个体所无法共同理解的。
就拿旅行君来说,我可能也不能理解,那些喜欢钓鱼的人,为什么可以枯坐一天,没钓上几只鱼却心满意足,这样的付出究竟有什么意义?
就像这些杠精无法理解,为什么没有水面倒影的照片却非要修出水面倒影一样。
他们可能会觉得,如果你能钓上来鱼,就一定要参加钓鱼大赛成为大师;如果钓不上来,就干脆去买鱼好了。
他们觉得,你在做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只看得到结果,却看不到过程。
而人们,恰恰就是在追求过程中,得到享受。
摄影,是很大的一个范畴,是一门随着传统摄影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应用科学。
很多人认为,只有用相机直接曝光出来的东西才叫摄影。但这种唯心主义的想法却忽略的一个事实:摄影,终归是为人来服务的。
在数码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其实很多艺术门类已经变得“交融化”、“低门槛化”。
就像旅行君非常欣赏的一位名叫katrina yu的女摄影师。
她的很多ps照片,可以用“粗糙”来形容,人物和背景结合的生硬,漏洞百出,有些照片简直就像是“剪刀加浆糊”黏贴出来的。
但如果你能对她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就会知道,她几乎所有的照片,都是在自家院子里拍出来,然后后期用电脑制作的。
所以,也许在杠精看来,这些不是“拍出来”的照片,就不属于摄影的范畴?
杠精们会不会说“这修图,还不如原图”?
但旅行君看到的,是这位女摄影师从修图中得到的满足,从修图中释放出来的创意。
结果不重要,想法最重要。
旅行君在《编读往来》里面,经常对那些旅行君认为不正确的照片进行“调侃”。
但旅行君给出的都是建议,我会告诉你,我认为你做错了的地方,并指出我所认为正确的方向。但我绝对不会质疑你为此所做的努力。
旅行君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有根据的建议与鼓励”,而不是“毫无营养的风凉话”。
如今,摄影的发展,已经大大的超过了以往对于这个门类的狭隘定义。
当你在app里面搜索摄影,会看到旅行君经常推荐的picsart。
这个软件为什么用“art”来结尾?
是的,如今的摄影,就是一门艺术,一门融合了各种手法,各种创意的艺术。
很幸运,如今的智能手机,让这一切变得可能,同时也变得简单。
所以,如果你真的爱摄影,那么,当你看到一个人,用一张照片修出一片倒影的时候。你应该感到的是欣慰,欣慰如今的修图软件竟然会如此的便利。
它不再如过去那般高不可攀,不再那样复杂而难懂。
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享受到创作的乐趣。
这就是摄影的本质。
而这也我的初衷:分享给大家的,是一种思路,是一种体验,是让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摄影,本来就是一种所有人都应该得到享受的生活艺术。
而在杠精看来,摄影,可能是一种工具,是有排他性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玩摄影的。
当然,如果杠精们质疑的,是旅行君修图的水平太低,制作的效果太假。
那旅行君可能会乐于接受。
如果,你也能用手机app修出比旅行君更逼真的效果。
那旅行君就会送给你一个大写的“服”字。
然后,毫不犹豫把你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这个世界上,但凡是有理智的人,都服那些“会做的”,而不是那些“会喷的”。
所以,做什么都好,千万别做“杠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