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100万元早已经不算是什么大事了。一个人如果非常急切的想要去赚到一笔钱财的话,那么他本人在执行力上并不会有很大的问题,而勤奋肯定会是他的一个必备的素质。那么就是说,他的核心能力的突破一定是在战略上面的。
如果说你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话,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行业。那么究竟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行业呢?从大方面来讲的话,个人认为互联网行业无疑使最好的选择,即使是一些非互联网的行业,也要尽量去思考如何跟互联网结合。
互联网行业不光是你上个网就完事了,互联网有一个系统的标准,还有一整套的互联网思维方法论。很多传统行业的人都会认为,互联网行业不就是做一个网页吗?其实不然,互联网行业本身也有很多细分的领域,每天都有不同的风口,我们该如何抉择?个人认为,好的行业一般都会具有以下5条特点!
第一条
一定要选一个还没有经历大爆发的新型行业,但是又是个临近爆发行业。因为这个时候行业红利是最大的。比如说这几年做直播的公司活得都挺好,我感觉这里面就有行业红利的原因。一个人进了直播行业的公司,即便你自己的业绩做得不是非常好,但是随着行业本身红利的水涨船高,公司就会赚到钱,你也会跟着赚到钱。每一波红利到来的时代背景以及趋势都是不一样的,年轻人初入职场选择一个行业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接近爆发但还未爆发的行业。太早进入特别容易成为先烈,就像前些年做人工智能的人,很多都当了炮灰。太晚当然你就根本拿不到行业的红利。
第二条
拥有行业高速增长的爆发点。我个人对它也有一个基本定义,就是这个行业至少能够以20%的增长速度,连续增长10年甚至20年。这是更好的一个判断标准,用这个标准去筛选中国a股的上市公司,你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公司的股票根本不值得买。别说公司本身了,你会看到绝大多数a股上市公司所在的行业天花板都已经见顶,不可能一年再增长20%。
有的行业每年的增长速度很快,但是涨个两三年一下子就没了,这种涨幅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一个人进军一个行业,一步步积累,充分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到收获、到结束、再到退出,怎么也得要十年,你不能一进去,什么都没赶上,行业本身的发展就到天花板了,这是肯定不行的。
很多上市公司搞战略转型,在选择新的方向时,经常也是选择一个能够以20%速度增长至少十年的行业。以前巴菲特选股票,为什么会选可口可乐?因为当时巴非特对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整个碳酸饮料市场做了一个估算模型,可口可乐的确能够以一个非常高的幅度增长很长的一段时间。总结起来就是,首先行业的赛道要足够长,其次赛道上的选手要跑得足够快。
也有一些上市公司的选择并不完全符合这个标准,因为很多上市公司管理层可能被董事会逼得很紧,对短期利润要求特别高,所以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今天能把利润拼出来、能把董事会的要求完成了,那就万事大吉;后面我可能下台了,都不一定是我当ceo了,洪水滔天我哪还会管别人。
有的人就是这种心态,因此他们的做法可能就会比较短视。这个时候如果你是股民,你买了这些公司的股票,不就倒大霉了嘛!所以你自己一定要想清楚,尽量去找到能以20%的速度增长10年的行业,然后慢慢地对它进行深耕。哪怕这个行业当前的规模并不大,早期20%的增长可能显得并不多,但是只要它跑道足够长,后面的增长会是非常惊人的。
第三条
扩散的速度一定要快,就是你在一个地方形成了打法之后,能够迅速把它复制出去。为什么前面让大家选互联网?因为互联网就是一个典型的符合这个特征的行业。比方说我的朋友罗敏创办的校园贷款公司趣分期,跟我自己的公司在一个楼,都在互联网金融中心。趣分期现在已经变成趣店集团,今年都要在纽交所提交ipo上市了,两年时间就从无到有到上市,我觉得核心原因还是模式能复制。它最早期能够把体量拉起来,就是因为它只要在一个学校建立了一整套的风控流程、风控模型,就能迅速在其他学校铺开。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铺不开的例子。大家也知道餐饮企业很难上市,经常出很多问题,尤其是中餐的餐饮企业,核心原因就是缺乏一个可复制的模式。很多米其林星级餐厅都复制不了,这太正常了。只有麦当劳才能复制,但麦当劳是做房地产的,不是做餐饮的。
很多小资、白领经常跟我说,他的梦想就是开一间咖啡馆,磨出世界上最好的手工咖啡什么的。我一听这话就知道,他这辈子肯定赚不到钱。原因很简单,要磨出最好的手工咖啡,那中间有多少心血?这绝对不是说咱想复制就能复制的。很多米其林餐厅的主勺,培养出来都是靠家学渊源,20年才培养出一个人才,可能一家三代人一共只能开五家分店,这样怎么赚钱?当然是赚不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司模式的扩散速度一定要足够快。
除了餐饮行业之外,我觉得还有几个领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说医疗行业,它很依靠医生,法律行业很依靠律师,它们提供服务的过程根本没有办法被量化,所以发展速度很难提上去。有时候我们不妨想想,为什么我们经常能看到互联网企业动辄融资几千万、几个亿,好像却没怎么看到传统企业融资?原因很简单,因为互联网企业可以复制,融了这么多钱之后,规模可以上得非常快。而传统企业,包括好多我刚才讲的那些行业,你融了资也没地方花。即便给你融两个亿,你也不能明天就复制出两个资深的医生和律师出来。
一定要可复制,复制性要强。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符合这个特征,但是要注意,有的公司只是线上化,它很多真正起核心作用的东西还是没法互联网化,这种伪互联网公司大家一定要识别清楚。
第四条
就是针对的需求一定要明显,最好是刚需或者说尚未被挖掘出来的新增需求。比如说我办的陪我app,前两天我跟一个在app里长期刷单的大用户交流,他为什么肯在陪我app上花这么多时间和金钱?核心就是因为无聊。其实回头想想。帮三四五线城市有钱有闲的90后年轻人解决无聊,这是不是个核心刚需?我觉得就是。很多人看不懂陌陌的商业模式,陌陌为什么赚钱?就是因为它解决了这部分人的无聊——无聊你总要解决,不可能永远在那无聊着。
再比如说罗敏做的趣分期,包括像趣店之前做校园贷,那也是刚需,因为有些大学生一定要借贷,他要买iphone,拦都拦不住,多少家长用棍棒相加都没有办法拦住大学生们前赴后继借贷的步伐。有大量的女生,大家可能也看新闻,面子都不要了,裸照都敢上,一定要贷到钱,一定要买iphone,所以大家就知道iphone的需求是有多厉害,刚需已经刚到什么地步。
有人可能会问,所谓的刚需是不是指衣食住行呢?衣食住行当然算刚需,但是这几个刚需都被人做了,有机会可能也轮不到你。我个人觉得,找刚需不要从衣食住行的角度去想,这个方向是错的,要从七宗罪的角度去想。七宗罪大家听过吗?它是个基督教的概念,一共列出了人性中有哪七个不好的东西,很深刻地反映出了人性,有部电影专门就是拍这个的。其实,七宗罪相对应的每一宗罪,都可以做一个很好的互联网产品,因为七宗罪反映的是人性,任何人身上都会存在。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linkedin的创始人reid hoffman就讲,linkedin和facebook,投射到七宗罪,主打的刚需叫做pride(傲慢),就是你愿意去show off,愿意去炫耀。微信其实也是一样,为什么熟人和熟人之间愿意发朋友圈、愿意提供内容?就是符合pride这一点。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装逼的诉求,大家懂的,就是晒你的生活、晒你的成绩、晒你的各种成就,尤其是向熟人晒,这一行为核心反映了一个人装逼的诉求,绝大多数人会在这个诉求上花非常多的钱。像很多人春节期间开豪车回老家,不坐飞机也不坐火车,为什么?就是为了把那部豪车开回去让所有人羡慕一下。
所以你去看,瞄准pride这个需求的公司做得都很好,包括snapchat、facebook、linkedin,这也不是我说的,是他们自己分析的。有的公司可能满足的是lust,中文叫做淫欲,这个你就可以分析一下——当然得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所以,看七宗罪其实很能看出刚需,也能真正发现赚钱的方法。
第五条
是最核心的,对公司、对个人都适用,叫做适合自己——你自己要适合这个领域。千万别分析了一堆,发现某个领域很有机会,第二天早上杀进去,结果你自己根本就做不了。比如说现在ar很牛逼,就算你分析出来这一点,如果你自己根本就不懂ar,或者在这个行业缺乏积累,那也要谨慎。因为这个世界上风口太多了,机会太多了,某个机会不属于你,你就别硬凑热闹。
机会对于个人如此,对于一个团队、一个公司也是如此。很多大公司之所以完蛋,都是因为没有遵守这条军规,往往出来一个新机会,它觉得太重要了,一定要扑上去,结果就砸了锅,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盲目追逐完全不适合你甚至不属于你的机会,也会出很多问题。一个人、一个公司适合做什么事情,自己心里最清楚。如果发现某个机会符合我说的前四条军规,但是不适合自己做,那你就可以当投资人,去投资那些适合做这个的公司。这就是为什么雷军这种企业家型投资人,投资回报也很不错的原因。
当然了,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当雷军那样的天使投资人是不可能的,大多数只能在公开市场上进行投资。而符合前四条军规的公司,大家想想,它做的是一个新型需求,要爆发而未爆发,那怎么还会在公开市场上市了呢?显而易见是不可能的,所以,绝大多数时候,这样的机会都是很难找到的。
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其实每年美股的二级市场上都有这样的机会,只要抓住一个,别说咱们今天这100万,1000万也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这一类公司有一个基本特征,叫老树开新花,就是这个公司其实早就上市了,在自己的领域虽然一直默默无闻,但是有所积累,结果就像打扑克一样,这个牌风水轮流转,行业老是重新洗牌,结果刚好天上掉馅饼,就砸到它头上了,比如说起牌他就拿了两个王。
这样的公司我可以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是2016年的华尔街之星,叫做人工智能第一股——英伟达。这个公司是怎么符合我刚才讲的所有特征的?首先,它进入了一个没什么大发展的新兴行业,就是所谓的人工智能芯片。英伟达这个公司之前是做所谓的gpu图形处理器的,原来处理器这个行业基本被intel把持,但是刚好人工智能这一波浪潮到了所谓的gpu时代,英伟达已经有了很深的积淀,这就符合了我们讲的第五条。
然后,人工智能这个行业虽然c端的应用还没有,但是至少在b端已经爆发了,大量的公司进入了这个领域。对这些公司来说,没有人工智能的芯片你做什么人工智能呢?根本没法做!这就是一个最大的刚需,哪怕芯片卖成天价,它们也必须乖乖掏钱买。
而且这些公司的需求量是特别大的,单单从这个角度分析,以20%的速度增长10年,我个人觉得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同时,英伟达做芯片当然可以病毒式扩散,卖给谁都行,只要愿意给钱,一夜卖遍全球都可以,扩散的速度非常快。
这么一分析,英伟达简直不起飞都不行了,而且它的股票任何人都可以买到,是不是天赐良机?有人可能会说,不过瘾,孙宇晨你不给力,你怎么能老介绍已经找完的呢?大家都知道了,我还如何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