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心理学:如何在绝望中成就自己》
(美)戴维·b.费尔德曼、李·丹尼尔·克拉韦茨 著
赵 旭 译 中信出版集团
◎郑渝川(书评人)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多舛的命运面前,人人都是弱者。
安慰人的漂亮话容易说,但真的面对巨大的冲击、极其糟糕的处境,就不是那么容易应对了。按照心理学家粗浅的估计,在经历自然灾害、社会事故等因素带来的创伤以后,有1/4的幸存者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生活在痛苦、虚弱之中。而那些稍稍显得轻松淡然的人,心里也不太好过,会有相当程度的焦虑。
靠什么来走出创伤呢?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心灵鸡汤”一类的出版物和文章都很多,这类文字的共同观点都会聚焦在积极思维之上,鼓励人们凡事要往好处想,决不放弃,要相信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一定会让局面好转。
积极思维有用吗?对此不能提出统一化的、简单化的“是”或者“不是”。先来看积极思维的局限或者失效的方面及原因。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导致积极思维失效的最主要原因是,这种有助于鼓舞斗志的思维工具被夸大为无所不能,成为唯意志论的变种,以至于流变出“乐观可以治愈心脏病”“积极思维杀死了癌症”“往好处想以后,牙都不疼了”一类的笑话。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圣塔克拉拉大学咨询心理学副教授戴维·b.费尔德曼和咨询心理学博士李·丹尼尔·克拉韦茨合著的《幸存心理学:如何在绝望中成就自己》一书指出,积极思维是有限的,而且如果应用不当,还会产生严重后果。书作者解释说,一个人是否选择承担风险,最重要的两个考量因素是“感知敏感性”和“感知严重性”。如果我们能够更加客观而充分的评估具有危险性的外部事物的风险,就可能因此避免危险行为(比如酒驾、酗酒等)——反过来,如果我们是“心灵鸡汤”读本的盲目信徒,坚信积极思维,对于风险一无所知或视而不见,就可能出现身在危墙之下却固执不动的错误。
不仅如此,积极思维成为一种流行习惯、群体习惯、受到推崇的社会文化,还可能产生极其严重的“绑架效应”,即使得人们不能不勉强支撑其实根本坚持不下去的选择,比如,挑战自己完成不了的极限运动,徒劳无功的希望在短时间内挑战自我以具备艺术或体育项目的世界级水平。在我们经历失败或外部事物等因素导致的创伤后,要是不能走出积极思维的泥淖,就很难做到放弃,更无法另辟蹊径。
当然,积极思维对于我们应对创伤,重建自我,也具有显著的功能价值。积极思维能够让人们一定程度上夸大自己对于问题、风险的控制能力,这种效应有时会导致我们出现超速驾驶等危险行为,但在其他很多时候,也会使得我们愿意冒险,愿意重新尝试。所以,积极思维对于我们应对创伤、应对逆境,以及应对生活中一切场景和事物,都可谓双刃剑。
《幸存心理学:如何在绝望中成就自己》英文版出版后,受到全球顶级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菲利普·津巴多等业内权威的积极评价。这本书被认为是对人性的积极发掘,寻找出能够让人较好的从灾难和逆境中恢复,并重建自我以及美好生活的方法。
走出创伤的最重要方法,其实说来简单,就是清楚的认识到作为人,我们的人性中固有的心理弹性。这本书为了说明人的心理弹性所能带来的积极作用,举出了相当数量的个人事例,证明“苦难,成为他们超越生活的起点”。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在遭遇苦难甚至灾难的情况下,首先要确保自己在表面恢复正常的情况下,内心创伤不会演变为更加严重的心理和情绪问题。这就涉及到世界观、价值观的重构。书作者说,我们通常秉持的世界观、价值观很简单,可概括为“世界是美好的,好人有好报,自己是好人”,而当苦难、灾难事件袭来时,我们之所以难以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一切与我们的前述观念相悖。书作者援引心理学家的方法建议,指出我们应当意识到负面问题、事件、人物很多情况下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并没有整体性的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念体系,或者说,正是因为负面的问题和人物存在,才凸显了价值观念的宝贵,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进行观念与现实的融通。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成都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