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饭桌


许多人喜欢谈“酒文化”,谈的是酒桌上如何劝酒之类。其实“酒文化”说的是“酒”的文化, 劝酒的文化是“饭桌”文化。“饭桌”是好东西, 特别是对于漂泊异乡的人, 饭桌可以寄托漂泊人的亲情、友情、乡情......
记得小时候,家教甚严,吃饭玩乐需做到“吃不出声,笑不露齿”。饭桌上规矩很多:吃饭时坐要端正,不准在吃饭时谈天说地,吃饭菜不准“砸吧砸吧”出声,若有喝汤,偶有“呼噜”声响起,母亲便叱喝一声“猪吃潲呀?”!筷子不准竖插在饭上,不准用筷子敲碗,吃完立即下桌不准滞留……。奶奶每有来客吃饭,坚决不肯上桌,声称“吃饭时女人不上桌是古训”。辛苦做饭的人反而在客人走后吃些残羹剩饭,这“古训”实在是混账之极。
小时候,饭桌也是书桌。记得做作业时,几个兄弟姐妹各占饭桌一边,读书写字。做完作业,玩耍也大多在饭桌上,比如折纸、剪纸、叠画片、制作矿石收音机、还有制作一堆小沙袋,高高抛起一个小沙袋,然后趁这沙袋下落时,迅速拾捡其他沙袋,再接住下落的沙袋,多者为胜……
长大后,兄弟姐妹们各自结婚成家,相聚在饭桌上的日子日渐稀少。老头结婚时,标准是3大件(上海牌手表、红灯牌收音机、永久牌自行车)和36条腿。哪36条腿?一张床、一个衣柜、一张书桌、一把靠背椅、一张饭桌、四个吃饭时坐的凳子。总共九样家具,每样四条腿。这36条腿吃饭的家伙就占去了20条腿,可见饭桌之重要。那时期, 没有任何结婚的中国人不置办饭桌的。
小时候吃饭都是方桌。人过40岁,才见识到了圆桌、长条桌、卡座桌吃饭。其实圆桌、长条桌吃饭也是有主次尊卑位区分的,只是改革开放后,似乎请客的人不再是主人坐主位,反倒是被请的人成了主人坐主位。比如圆桌吃饭,面向门的那个位置就是主位。酒店在摆放餐巾时,会在主位把餐巾折成与其他位不同的样式。在没有官的情形下,常常是年长为尊。有官的情形下,当然是按官职高低排位。老头在给投资公司做顾问时,经常有混吃混喝的机会,能享受到坐侧位的待遇。好笑的是,圆桌吃饭还有买单位,上菜位。—在靠门留一空缺方便上菜,这空缺的两边便是买单位和上菜位。买单位常常是请客方的秘书或工作人员坐,端一个砖头一样的大哥大包,里头是厚厚的钞票用于买单(现在用银行卡了);上菜位坐的是地位最低的人。
老头作为吃客陪同老总吃过几次请后,便找同学开了个“胃粘膜脱垂”的疾病证明终结了这种圆桌吃请,和司机一道吃随意点菜的盒饭。不是清高,更不是菜不好吃,原因有二:1. 肚子饿得极难受的时候,偏偏请方、被请方还在推让主位次位,我们这样的纯混吃混喝的人,饿得百无聊奈,站得腿脚抽筋,实在是划不来。2. 最可怕的是只要有人敬酒,大伙儿都得站起来。有一次,老头瞄准了一块烧得闪亮的五花肉,心里念叨:“肉呀肉呀哪里逃”,稳准狠地下筷子,还没夹到,有人敬酒,大伙儿站起来,再坐下,伸筷子,呜呜呜呜,那块肉被人抢先夹走了!!!这种被“横筷夺肉”的痛苦,似乎并不轻于被“横刀夺爱”。

喜欢圆桌,热闹

中国人尤其喜欢饭桌文化,什么都可以在桌子上谈

确实好多规矩的,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不知道有这些了

是的规矩好多的

表示93的完全不懂这些规矩,只知道敬酒的规矩。

新人混脸熟

呵呵,酒席上一敬酒大家都站起来的确很讨厌。

这话说得太对了。

现在在酒宴上吃东西声音很响的人还是被人腹诽的。

哪这么多规矩啊 我小时候吃饭 就是要BIA 几嘴 按照我爸的话说那就叫 恰的搭叫 证明他老做的菜有水平哈哈哈

饭桌文化,深奥,好像很难懂

饭桌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看人打卦的文化。

最恶心酒文化,喝死活该,劝酒的坐牢

毛的文化,就是恶习

哎~吃起饭来不晓得站起来几多倒~想想都头骨青痛

什么东西都有他的文化和传承,只是这些东西被大家一点一点淡忘~甚至是让它变了味

和我观点一样。现在的那些劝酒文化让人厌恶。

呵呵 这是中国的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