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创荟|启动新一轮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印发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动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规划》和《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任务要求,启动我省新一轮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特制定了《四川省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年)》,方案内容如下:
四川省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2017—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动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规划》和《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任务要求,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显著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制定《四川省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01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为主线,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动力,着力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促进产业协同创新,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发挥技术创新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为建设创新型四川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02
总体目标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培育成长,科技与经济社会结合更加紧密,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具体指标如下
●到2020年,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5000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规模超过2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0%,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20000家。 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10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达到350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达到10家以上、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到50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10家以上。
●到2020年,企业研发投入明显提高,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0.8%,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pct专利申请量大幅度增加。
●到2020年,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合作深入发展,建设一批带动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到150个左右,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达到80个左右,行业协同创新中心达20家。 突破一批产业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国际和国家技术标准。
●到2020年,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一批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孵化载体数量达到700家,在孵企业或创业团队达到30000家(个)。技术交易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700亿元。 科技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内对科技创新的融资支持力度加大。
●到2020年,建设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区域性、行业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成果转移转化专业化服务机构达到1000家。 建设国家、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0家。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功能充分发挥,转化一批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科技成果,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累计2000项。
●对全球创新资源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构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联合研发机构,引进一批海外高端创新人才,围绕“一带一路”扩大创新合作,推动重点产业和产品走出去。
二、重点任务
(一)
强化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围绕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目标,对接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领域,重点在智能制造、干细胞及转化、蛋白质调控、新能源、纳米材料等领域超前部署,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面向科学前沿加强原始创新,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自主设计、自由探索,特别是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发展和公益民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技术、通用技术等核心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一批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强化源头储备。
(责任单位:科技厅、教育厅、农业厅、中科院成都分院)
2
加强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围绕我省优势重点产业,研究制定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风险,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瓶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开展系统性顶层设计,构建结构合理、开放兼容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整合优势资源,实施生物技术与医药、信息安全及其集成电路等十个重大科技专项。加强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攻关,抢占产业发展竞争制高点,形成产业发展新引擎。加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教育厅、农业厅、中科院成都分院)
3
建设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持续推进现有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围绕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建设一批功能定位清晰、需求导向明确、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组织,坚持市场导向,以推动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突破、引领产业发展和服务企业创新、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为重点,为区域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教育厅、农业厅、省国资委、中科院成都分院)
4
创建一批技术创新中心
积极发挥政府的支撑保障作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围绕我省五大高端成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培育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通过技术创新中心的创建,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形成满足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网络。
(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农业厅、省国资委、中科院成都分院)
(二)
发展创新型企业群体和产业聚集区,引领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
1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
培育、孵化、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选取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纳入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重点培育创新基础好、有发展潜力、具备一定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更多企业通过认定。 在各市(州) 广泛组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题培训。力争到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000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50家。
(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农业厅、省国资委、省工商业联合会)
2
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
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国科发政〔2017〕115号)和《关于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通知》 (财税〔2017〕34号)等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配合落实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大力推进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鼓励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技术攻关清单”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开展创新自主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总结成都市在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中形成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支持政策,放大政策效果。建设不同类型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体系,制定和完善备案办法,加强指导和服务。力争到2020年,全省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2万家。
(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农业厅)
3
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和产业化基地
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开发区储备清单”落地落实,优化国家级高新区、省级高新区战略布局,培育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产业园区,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着力营造产业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 加大推进省级高新区认定工作力度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认定工作力度,做大全省高新区和基地数量。力争到2020年,省级高新区达到20家,国家级高新区达9家;新增2-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现代服务业) 基地,5家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
4
实施创新产品培育计划
研究制定《四川省创新产品培育实施方案》,按照“攻克技术、加速转化、产品培育、支撑产业”的基本思路,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园区为载体,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我省具有基础、优势和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每年遴选确定100个重大和重点创新产品,集成资源,分类培育,重点突破,支撑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强政策性引导和扶持,落实鼓励自主创新、促进产品出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采购力度。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健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市场应用机制,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
5
大力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按照自愿原则和市场机制,优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总体布局,提升联盟功能,加强创新服务,发挥联盟对推动产业重大技术创新和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重要作用。围绕我省重大产业创新需求,建立不同形态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组织,搭建产学研用创新平台、信息平台,探索产学研用合作的长效机制,促进企业、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资源优势叠加和效能培育。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推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技术创新,支持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到2020年,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50个左右,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达到80个左右,建设20家以上行业协同创新中心。
(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教育厅、农业厅、省国资委、省工商业联合会、中科院成都分院)
(三)
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强化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
1
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引领
围绕我省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优势特色产业,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落实“成果转化清单”,遴选并组织实施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优势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明显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等中试放大、技术熟化、工程化配套和产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成熟适用技术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推动更多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形成一批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新产业领域和经济增长点。
建立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