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祁县中学,永记郭少仙


郭少仙先生声名身后扬
他们受教仅一年,却将先生的教诲铭记几十年;他们年近花甲,仍坚持步行十余公里为先生扫墓,并派代表专程赴太原看望师母;先生离去60余年,他们写回忆录描述往事。
昔日名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祁县中学老四班学生看来,郭少仙老师是可堪父之称谓的。
郭少仙,名维芝,字少仙,号琴痴,1911年1月出生,1954年9月病逝,享年44岁。1925年高小毕业,“14岁考入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攻读文史,尤擅音乐,同时对古汉语、辞赋、金石、甲骨文、考古等均有涉猎。”4月9日,郭少仙的外孙女、省社科院研究员武小惠翻开《晋剧音乐一代宗师郭少仙》一书,给记者念道。
这本由先生的学生和后人所编撰的回忆录中记载,郭少仙于1926年假期回村,与部分进步青年组成“青年共读学社”,国师毕业后,分别在太原北格镇、徐沟王答执教,1933年8月被祁县竞新学校重金聘用,后又分别在夏家堡学校和祁县中学任教。1950年3月10日,由时任省政府主席程子华、副主席裴丽生委任为祁县中学副教导主任。
郭少仙先生是祁县教育界一代名师。为师履历今日看来仍堪为辉煌:“1936年7月祁县全县毕业会试中,有12所高小参加,考试结果,先生所教十三班学生均名列甲等,前十名获奖学生中,十三班学生占了9名,其中著名的有成都军区陈琅将军和祁县抗日英雄武克鲁。”
学生李聪回忆说:“我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学习中等偏下,而我考学校时却一路顺风,初中、高中、直至大学,后在国家机关工作多年。这一切完全归功于郭老师。”
“小学时我所在的班级约40人,百分之百先后考入祁中(初中)。这在夏家堡村不仅空前,而且绝后。”李聪对老师佩服不已:“截至1996年,这个结论还是确凿无疑的。”
不只如此,郭少仙先生还曾在语文教学领域树起里程碑。据记载,先生甫一受聘竞新学校,便加班编写出了约8000字的《注音符号与标点符号》小册子,很快学校便把这本小册子确定为全校学生必读工具书,大力推广注音教学。在一年半后的1935年2月,《北平报》刊文称“国家要求在全国推行注音符号教学”。
《注音符号与标点符号》
为师为范
“祁县中学图书馆藏书很丰富,我们班很多人不断进出图书馆。我曾系统地读过冰心的《寄小读者》、鲁迅的《呐喊》《彷徨》等,还一册一册借完了‘万有文库’。郭老师没有把我们限制在教室内,他把学生引入社会,引进图书馆。”祁县中学离休教师卢润杰说,那段学习时光历历在目。
“那时,我们并不知道郭少仙老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只是隐约感觉到,他出口的都是引人入胜的知识,他身上都是招人起敬的贤德。”卢润杰回忆说:“我们读书没有教材,郭老师亲自编选教材,学生用毛笔抄录课文,抄一课讲一课。至今我仍记得郭老师讲述‘诸葛亮草船借箭’‘景阳冈武松打虎’的生动场面。他讲课十分投入,范读课文一往情深,分析课文有声有色,把我们幼小的心灵征服了、感染了,全班鸦雀无声,聚精会神。”
“郭老师批改作文极为认真,逐字逐句改,标点符号也照改不误,腰批眉批加总评,还有单个教练当面指导。”“郭老师经常让我们抄写‘选文’和作文。在高小二年中,每学期都要选文几十篇,涉及古今中外、名篇范文、诗词歌赋、实用文体等,每周必写作文一篇,老师批改圈点,一丝不苟。”李聪、曹奎都对先生的认真批阅记忆犹新。
“郭老师的每堂课内容形式都不一样。这一堂教我们怎样查四角号码字典,那一堂又教我们《辞海》《辞源》中古代拼音的‘反切法’。这一堂讲古汉语,教我们古人如司马迁、班固等大家们著书立说的方法;那一堂引导我们独立阅读冰心、叶圣陶等现代大家们的作品。郭老师的课堂堂引人入胜,常常是还沉浸在知识的回味、咀嚼和遐想中,冷不防,下课的钟声又响了。”卢润杰如是说。
为学生计
“我小学毕业时虽成绩较好,但因家贫只能辍学。他虽已调离我校,仍说服父亲同意我报考祁县中学,并资助我上祁中,帮助我度过了最困难的一年。”曹丁回忆说:“长大后我渐渐明白,在那个年代,许多同学能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与郭老师多年的励志教育和真诚帮助分不开。”
郝思恭也曾师从先生:“有时到他(郭老师)住的宿舍去求教,不论什么时候去,他都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听我的提问。回答问题简练干脆,三言两语,使人茅塞顿开。”
蒋荣先坚持亲自设计了纪念先生的回忆录著作的封面,他说:“我与郭老师的师生关系,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愫。在祁县中学就学期间,我经常为同学好友刻个图章,老师知道后便慨然答应让我以后常去他家,后成为老师的入门弟子。”
卢润杰很崇敬先生:“他(郭老师)平易近人、广搜博采,对各票儿班无门户之见,对票友无尊卑之分,举凡引车卖浆之流,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网罗之,常有一些落魄小民、手工业工人、小贩,甚至担泔水的出入其门,学校颇有微词,他全置之不理,依然我行我素。”
“姥爷年仅44岁,但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实乃令人尊重和景仰。”武小惠告诉记者,“2008年7月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们一行5人拜访了山西晋剧名伶、青衣花派创始人、年近80岁的花艳君女士。花女士热情欢迎我们到来,还深情讲述了姥爷教导她学习晋剧的过程,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使我们备受感动。”
一生思念
“1993年8月24日,在先生离开我们近40年后,祁中老四班的15个同学携挽联、祭品,从祁县城里步行十多公里到夏家堡村为先生扫墓。这些年近花甲、两鬓斑白的学生,肃立在先生坟前,毕恭毕敬向长眠于万绿丛中的恩师致以90度鞠躬,致默哀达十几分钟之久。”在《晋剧音乐一代宗师郭少仙》一书中,一学生回忆说。
更令人敬慕的是,那次夏家堡之行,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郭恒鹏、先生的生前好友曹树声、部分干部群众也为郭少仙先生受到学生如此爱戴而感动,并一直陪着祭奠的学生,表达了乡人对先生的崇敬。
“他真是一位地道的读书人。他每当思考问题,便忘记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致在1950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查罢晚自习从教室出来,一头栽到状元桥下,遭受重伤。”郝思恭回忆说。
1954年阴历8月16日,“父亲早已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但他只知没明没夜地工作,积劳成疾,以致病魔向他袭来时毫无防范,突发心肌梗塞而亡。”郭少仙先生的大女儿郭一丁说。
“郭公辞世不几日,夫人及其‘一、二、小、又’四丁,即遵先生遗嘱,将其购置珍藏,爱惜如命并不时抚奏的‘松弦’古琴及所有古籍、琴谱、字画、金石之物,共计遗物190余件、古籍1100余册,全部捐赠给了国家,整整拉走一大马车。”赵尚文在《晋剧音乐一代宗师郭少仙》一书序中写道。
2013年,郭少仙先生的学生及弟子们共同策划、撰稿,李谦光主编的《晋剧音乐一代宗师郭少仙》一书出版,写不尽的是学生们的思念和感激。
李林霞
祁县中学50届郝思恭怀念郭少仙老师
我于1947年夏由祁县中心小学毕业,考入祁中。小学时我崇拜的老师之一是张尚礼,临离校了,张老师对我说,他的老师郭少仙在祁中任教,郭老师学问深厚,你要好好聆听郭老师的教诲。我心里肃然起敬!
到祁中见到了这位老师的老师,不如我想象的那么文俊、飘逸。他五短身材,衣着邋遏,不修边幅,但眼神中露出豁达、睿智和严历。我怯生生地上前接近,发现他十分和蔼可亲。可能是由于张尚礼老师的举荐,郭老师对我很器重。我有时到他住的宿舍(状元桥西侧的小屋)去求教,不论什么时候去,他都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听我的提问。他回答问题很简练干脆,三言两语,使人茅塞顿开。郭老师年轻时就学于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未入高等学府,然其学识相当渊博,尤在文学、音乐、戏剧方面,造诣很深,远近闻名。他还精于篆刻,我的第一枚图章,就是郭老师在煤油灯下刻成,至今仍保存在身。我常见郭老师在学校“闹票儿”时,闭起双眼绘声绘色地唱着。他既充当剧中某一角色,又是乐队的指挥,每当乐队中有一人演奏不准,他便狠狠地瞪他一眼。他的嗓音沙哑而不宏亮,然腔调有功底,韵味十足。我最想听郭老师上语文课,然而,郭老师偏偏没有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真乃遗憾!有一次,学校开展语文知识竞赛,讲“得”字的用法。这一下机会来了,郭老师来上课了。他就一个“得”字,整整地讲了一堂课。我至今记得,他将“得“字的用法归结为“动词的特别助词”。我还记得,为准备这堂课,郭老师查阅了许多资料,其中包括瞿秋白文集。他读书要读出声,而且是出气时读,吸气时也读,读得很快,看了令人发笑。他真是一位地道的读书人。他每当思考问题,便忘记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致在1950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查罢晚自习从教室出来,一头栽到状元桥下,遭受重伤。
郭老师爱国,爱党,富有正义感。七七事变,日寇入侵,民族危亡,郭老师大为痛心疾首。他拒不为日伪政权做事,隐居乡间(夏家堡),一方面当乡村教师,培育农民子弟;另一方面,秘密地同共产党员往来,家中常有过往的八路军留宿。祁县著名的抗日英雄武克鲁,是他的学生。抗日战争胜利了,郭老师带领着他亲手栽培、茁壮成长起来的十多名学生(后来不乏栋梁之材)进入祁中,年富力强的不足四十岁,担任了祁中的教导主任,倾其全部智慧才干,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献身。
1950年夏,我初中毕业了,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祁中,离开了郭老师,来到省城太原,就读于郭老师住过的国民师范。这时郭老师也调到省城来了,在省文化局专门从事晋剧研究,同我后来的伴侣在一个机关工作,我们又有机会见面。那时的郭老师,不求名,不求利,甚至可以说也不顾家舍,一头埋在他多半生为之耕耘的晋剧音乐里研究、著述。
他理所当然成为山西戏剧界的权威,著有《晋剧音乐》一书,省里著名的晋剧演员纷纷登门求教。他常常陪着花艳君等著名演员切磋演唱技艺,也不要别人演奏,他盘起双腿,往床上一坐,眯起双眼,用手拍着大腿,一字一板地唱起来,唱了—曲又一曲,唱得废寝忘食,唱得如醉如痴。
突然,传来噩耗,1954年阴历8月16日,郭老师病逝,享年44岁。
据郭老师的大女儿、我的同班同学郭一丁回忆,郭老师早巳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只是他从不在乎,从不看病,不讲究饮食,不注意休息,只知没明没夜地工作,积劳成疾,以至病魔向他袭来时毫无防范,突发心肌梗塞而亡。
199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