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街民国文化馆偶入


周日接孩子的间隙有两小时空余时间要打发,正好闲逛衣裳街。
早上,游人少,悠长而宁静的小巷,起伏的石板路,仿佛回到童年时穿梭在里弄的时光。
逛到戏台边的王安申故居,遇到一熟人,说是他们王家后人今天约好来参观祖宅,若有兴趣可以进去走走。这老宅修复后成了民国文化陈列馆,还未正式对外开放。闲着也是闲着,蹭在后面跟着进去看看,还有管理人员讲解的。(看旧居上的介绍,王家这脉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后裔)。
跟着王家众人穿堂入户,听着他们认出各自曾住过的房间后的欣喜,感叹祖宅的意义。
客厅法国地砖,花样依然未曾过时

感觉虽然湖州城拆建地和全国其他城市都快没区别了,但关于民国的记忆似乎很多,相关的纪念馆也有好几处了吧,走村遇到的最多的房子和桥也是民国新建重建的。这次匆匆的参观印象较深是第一次知道这几位和湖州有关的人物事件(人物资料来自网络):
重庆辛亥任氏四杰(任鸿熙、任鸿泽、任鸿隽、任鸿年)祖籍菱湖,展版上贴的任宅门楼照片和去年与弟弟闲逛菱湖时偶然拍到的很象。可惜忙着给群里发短信,忘了手机拍下展板了。
据中国社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赵慧芝女士编著的《任鸿隽年谱》记载:任家“祖籍浙江归安县(今湖州)菱湖镇,自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陷江浙杭嘉湖地区后,为避战乱,祖先们开始外迁,1863年,任鸿隽祖父任轶才率全家到四川,投靠叔祖父任秋苹,居成都”,1872年,任鸿隽父亲任章甫举家移居垫江,1904年后全家移居重庆。
1907年2月,任鸿隽从重庆府中学堂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甲班,这年夏天,这位父母已于五六年前去世的21岁重庆崽儿,成了一个到江南寻根问祖的人。任鸿隽从杭州西湖边写给家中几位兄弟的长信,谈他去浙江寻根未遂的故事。
  任鸿隽是从水路接近老家的,在那封夏日寻祖的信中他写到:“我家兄弟如谭:前月廿六曾上一函,云将赴湖一探故乡景状。是日趁潮而往,次日抵湖州高城湖,去菱湖尚三十余里。此城亦不繁盛,无客寓,即宿朋友家。次晨船往菱湖,十二时后乃到。”
任鸿隽曾在《前尘琐记》记述“有一姑母,嫁与菱湖唐家,当我小时候还看见有书札及礼物往来。”他此行是去找姑母家的人。他还请了一个祖籍当地的同学卞君同路,“以隽不能作湖语,须人作翻译也。”后来精通几国语言的任鸿隽,这时已听不懂老家的话;多年以后罗素来华演讲,任鸿隽全程翻译,但这时他回老家,还需要请翻译。
他要找的人,姑母之子“皆于三年前化去矣”,对旁人“问以先茔,彼都不知,惟有一处在王家荡,……但为吾家何人之坟,则又茫然”。但他还是“雇小舟出菱湖镇约里许,即王家荡,上岸数十步,桑中有短坟,土封而瓦覆之,垩泥尚完好,惟无碑志,终莫识其为谁?”,“老屋也不知着落,唐家亦不知,大约为族人瓜分去矣。”
  老家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市镇亦大而繁,人口三万余,业丝者居其大半。其地平畴如海,弥望皆桑,而小渠纵横,往来皆以船,地利佳矣”,但也是一个陷落的故乡,“惜乎,道狭而多秽(此于杭湖皆然,遑论区区小镇),大野尸气充塞,时须掩鼻。”
  任鸿隽不得不发出“山河依旧,人民已非”的感叹,觉得“此地名为故乡,实则关系都绝,余惟先茔一事则不可了然。”最后,这位后来成为中国科学奠基人之一的青年,大胆地对兄弟们放言:“吾欲为不孝之言,以为祖宗累人也。”

2.勇敢的女性 湖州人陆璀
“一二·九运动”有两张经典照片,最早登刊在邹韬奋先生主编的《大众生活》的封面和封底上,封面是一位女学生的半身像,她右手执简陋的大号话筒,左手捏一页纸正在激情演说;封底则是从背面的角度拍下的同一场景,她面前是人头攒动的群众,不远处是陡立的城墙、紧闭的城门。这两张照片记录的就是1935年12月9日被阻于西直门外的清华、燕京等大学的学生就地举行群众大会的真实场景,这位女学生就是陆璀。她的演讲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一二·九”运动历史的一种象征。
陆璀当时是清华的学生,学生救国委员会委员,一个学生干部,年仅21岁。邹韬奋先生主编的《大众生活》,它是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早在陆璀还在苏州振华上中学时,她出于对《生活周刊》的钦佩,就与韬奋先生有过书信往来。韬奋先生收到照片后,并不知道这个女学生是谁,只是觉得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就采用它作了封面,并且加上“大众起来!”这个口号。《大众生活》对“一二·九”运动报道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家里人很快看到了陆璀的照片,她母亲很担心,打了好多电报叫她回家,她不回家,紧接着又组织参与了12月16日第二次规模更大的**********,惊恐的*当局进行了残酷地镇压,很多学生在游行中被打伤、被逮捕,陆璀也在示威活动中被抓了。这时正巧一位美国记者就在现场,他目睹了这一切,并随即采访了陆璀,当天就向美国报纸发了一条独家新闻:“中国的贞德被捕了”。这位美国记者就是后来去延安写下《西行漫记》的斯诺,他的报道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的黑暗、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学生的勇气和力量。 年轻的陆璀勇敢地站到*****的演讲台上、站到了与*当局斗争的风尖浪口上、站到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一二·九”那天的演讲,会成为历史的记忆。从此,陆璀投入了更大的革命高潮,1936年9月她受全国学联派遣,到日内瓦出席首届世界青年大会,代表中国学生发言,把中国学生的战斗呼声带到了世界讲坛,让“一二·九”精神走向了世界。
1945年底,陆璀在巴黎吴玉章的《救国时报》社任职,结识了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曾任新四军政委的饶漱石,两人相爱,结为夫妇。历史的磨难丝毫未减陆璀坚强的意志,世事沧桑,正如她在面对董倩采访时所说“我一直就是一个*员”。
后来,陆璀拥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幸福家庭,与老伴朱子奇儿孙绕膝,亲情温馨,其乐融融。陆璀退休前为全国对外友协副会长 。
2002年12月9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播放了董倩对陆璀的人物专访。

馆驿桥边几个卖旧书古玩的摊子,摊主闲聊说起以前在府庙设摊,本想加入衣裳街的古玩城,但和古玩城经营商谈不拢。后来有关部门请他们哥几个在河边摆摊,为增加衣裳街人气。他们也是玩票性质,到下午就收摊的。看到几本地方志的书摆在显眼处,摊主说旧的地方志还是有人买的,其他类的书网上有免费的,不好销。 电商都影响旧书摊了!

十一回家,路过湖州,买了一本82年版湖州地名志。很有参考价值。

不知怎的,本坛如凌波大仙等,说自己是菱湖人,却死活不肯去民国馆看一眼一个曾经真实的菱湖,天天看着天喊救救菱湖啊,那模样可爱极了。

。。。。。谁说我没去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