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集邮爱好者会好奇中国历史上邮政系统是怎么运作的呢?这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在唐朝,诗人李白在长安想寄一封信给远在安徽的汪伦兄弟,在哪里投递?寄出去后大概多久会到?要不要邮费?唐朝人用不用信封,信封上需要写地址吗?
唐朝时“洛阳纸贵”,那如果是写在竹简上的信也能投递吗?
唐朝的邮政系统是怎么运作的?
但是,唐宋的交通馆驿制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研究方向,展开来说太费时间。既然提到李白,就只说说唐代诗歌是怎么通过“邮政”传递的。
投递的具体过程,大致是先把诗文、信件缄封好,将投递对象题写准确,然后交人送达。白居易《伤唐衙》:“因和三十韵,手题远缄寄。致吾陈杜间,喜爱非常意”描述了操作细节,即先“手题”,后“缄寄”。其实一般不会写在竹简上,都是写好后装在纸质信封(其实是叫信袋)内,封题好就可以投出去。
传递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通过官方的邮驿系统,即”馆驿“传递。可是邮驿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保证王命的通达和官员、使客往来的畅通无阻,以政治、军事用途为主,文人诗书往来毕竟是其次。
所以广大文人墨客还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即”便寄“。
简单来说就是让人顺路送一下咯。
虽然唐代交通已经非常发达了,但是其邮递的效率完全不可能跟今天相比,就连安全性都无法保证。对于文人们的交流来说,寄诗自然是最好的方式,字数少又能饱含深意。
由于寄一次不容易,诗人往往一次寄很多封。
总的来说,唐代的邮政服务发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特别是诗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