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掼牛、三塔踏白船、凤桥竹刻、嘉兴黑陶……这些南湖区的全国、省、市级非遗项目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但还有一些非遗项目你或许不熟悉,甚至从来没听过。今天小布就是要带你去认识这些,你所不熟悉的南湖非遗文化……
余新蚕猫
南湖区余新镇一带民间做泥塑历史悠久,泥塑作品十分有名,并代代相传,余新蚕猫就是余新泥塑的一种。2008年,余新蚕猫被列入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嘉兴农村自古以养蚕、种粮为主,农民养蚕、囤粮最怕鼠害。清明庙会时,一些养蚕妇女都要买泥猫放入蚕室内,以求驱鼠祛邪,一时成风,因此将泥猫称为“蚕猫”。明末清初海盐诗人彭孙贻《舟过马泾谒曹武惠王庙》诗中有“原蚕争卜茧,屠豕竞迎猫”之句。此习俗一直相传至今,现在每逢清明庙会还有不少人购买泥猫,以求桑蚕平安。
余新蚕猫主要传承人是余新镇曹王村民间艺人顾去宝(1934年出生)。她从十八岁起随父亲学做蚕猫和财神、鱼娃等泥塑,成了余新蚕猫、泥塑的唯一传人。她制作的蚕猫有单面和双面两个品种,高、宽均约13厘米,栩栩如生,憨态可掬,色彩鲜艳,稚拙朴素,十分逗人喜爱。其作品“余新蚕猫”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筹)收藏, 2003年曾荣获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天工奖”银奖,2005年7月参加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备受好评。
南湖采菱歌
南湖采菱歌是常年居住在嘉兴南湖边上的许家村村民一边采菱一边唱歌,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乡土歌谣。2008年,南湖采菱歌被列入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湖采菱歌一般都在栽菱、采菱或捕鱼时唱,也在南湖摆渡接送游客时唱。南湖采菱歌起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老人们只知道他们的长辈就已经在唱了。南湖菱有“天下第一菱”之誉,上世纪三十年代即已驰名沪上,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奖。
南湖采菱歌经多年传唱,逐渐形成了有固定唱腔的民间小调,一般四句为一首。内容由栽菱、采菱不断扩展,有代代流传的老词,也有吸收外来歌词改编的新词。老人回忆:“都是很即兴很生动的,看见什么他们就会唱起来,因而很有生活气息。”
南湖采菱歌有一定的地域特色,由于产生于江南水乡,在水上劳作时坐在船上唱,和水紧密相连,因而声调温柔、委婉、甜美、抒情,没有北方民歌那么高亢、粗犷,更适宜于女声独唱、对唱、合唱。现经常听到演唱的南湖采菱歌有“东南风吹来暖洋洋,烟雨楼造在湖中央,四周自有青菱荡,荡中出路有船行”;“八月桂花开来香喷喷,姐妹双双采青菱,采得青菱到何里去卖?采得青菱到行里去卖”等。
嘉兴灶画
嘉兴灶画是浙江嘉兴市的汉族民俗文化,是指民间艺人以乡间农家做饭烧菜用的灶头为载体,用各种颜料手工绘制在灶壁上的图画,它是用来装饰、美化灶头,表达农家美好愿望的乡土艺术。2007年列入嘉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灶对于人类生存来说,是使用最早、最普遍、最亲密的炊具。灶头画以灶为载体,是人类自有了灶后才逐渐产生的。灶头画起源于何时,至今未发现确切的历史记载,但据嘉兴民间灶头画艺人赵祥松第八代灶头画传承人的考查,嘉兴灶头画至少出现在清朝中期,己有200多年的历史。
灶头是民居建筑的一部分,是农村百姓食文化的根基,由灶头衍生的灶头画也是嘉兴匠人的百工技艺之一。在民间,人们将用木板刻印、贴于灶君堂上用来祭灶的花纸称“灶神画”。几百年来,嘉兴灶头画艳丽的图案、丰富的画意深受百姓喜爱,经久不衰。除了灶头画有其特殊的文化表征外,嘉兴灶头画艺人在绘制灶头时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技术工艺,主要表现在绘画载体、调色和空间的特殊性,形成了嘉兴灶头画有别于其他绘画的独特性,从而凸现了鲜明的艺术个性。
嘉兴灶头画的工艺主要有依灶绘画、酒调颜料、湿壁作画三大内容。一座灶头绘图的数量多则15至20幅,少则10至15幅,大小不等,形状不等,错落有致。嘉兴灶头画因灶头体积大且结构复杂,同时讲究留彩不留白,故而通体着色,浓妆彩绘,一座灶绘画的面积少则4平方米,多则6平方米。
半墩七夕节庙会
2010年,半墩“七夕”庙会列入嘉兴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庙会祭神医,供佛求神保太平。
庙会的举行最初是为了纪念神医孙正。相传明末清初时,四川走坊郎中孙正沿宋元驿道来到半墩铺一带行医,其见那里的村民好客厚道,便定居于此。孙正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诊疗时他广用草药土方,既治病救人,又省人钱财,还耐心向村民讲述病理药理。他的口碑之好,四里八乡无人不晓。后来孙正故世后,村民念其恩德,于魏塘畔择地厚葬,并盖起庙堂,塑之神像,供奉为医神菩萨,一年四季孙正庙里香火旺盛。自此,村民每年举行庙会祭奠医神孙正,半墩庙会也因此而来。
之后,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人们会舞起自己扎制的彩龙,扭起农家传统的秧歌,祭典医神,欢庆丰收。小村的家家户户都会烧菜做饭,热情招待自塘汇、七星等村镇来赶庙会的外乡人,无论面熟陌生,都视如亲人,同吃一锅饭,共喝一壶茶。
庙会活动主要有扎彩龙、搭香桥、酬医神、诵佛经、舞龙会、“吃二角”(民国时期流行的待客风俗,赶庙会者除了烧香功德外,出资二角,便可在午餐夜饭时任其饮酒吃肉,尽兴用餐)。这些风俗一直流传到解放后。上世纪80年代,中断10多年的舞龙会又逐步恢复,村里的人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交流,追忆孙正造福乡里的故事。
大曹王庙庙会
大曹王庙庙会,是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一带著名的庙会活动,被列入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曹王庙坐落在余新镇曹王村。传说北宋初年大将曹彬率兵平定浙江,宁自杀谢天下而不妄杀一人,百姓感其恩德,筑庙祭祀。庙始建于北宋年间。据原庙中残碑记载,唐天宝年间,里人王友文舍宅建东岳行宫及五岳楼,后改为曹王祠(此庙碑已移嘉兴揽秀园碑廊)。大曹王庙历经重修,规模宏大,宋元时期即是嘉兴著名的游览地。在明代有清明“游曹王”之说,香客不远数百里而来,赶庙会三天。
大曹王庙庙会尤以春(清明节)、秋(农历八月初二)为盛,不仅四邻八乡农民云集于此,嘉兴城中仕女也纷至沓来,商贾环庙成市,到清代更是成为集镇。清明庙会有各种风味小摊,吆喝猴耍把戏,最引人注目的是“菩萨出会”。所谓“出会”,是由五个菩萨坐轿赶会。轿子最前面有“鬼保长”(戴鬼样面具)引路,后由“趟车会”驱赶路人,以便让道,再由“五丧队”(掌幡人)开道,后面依次是小网老爷、总管老爷、曹王老爷、东华大帝、东华娘娘等五尊菩萨,各尊菩萨由四人抬轿,浩浩荡荡,绕庙三圈,最后在新殿坐定,戏班演戏,戏结束后,五尊菩萨依次退出戏场返回原地。海盐骚子书《游曹王》详细描述了旧时曹王庙庙会的景象。
2001年,当地重建大曹王庙,并改名为“大曹王寺”,占地面积四十二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成为市郊的一个新的游览点。每年清明时节,当地群众自发组织开展大曹王庙庙会活动,已经形成一种习俗。
南湖流星锤
流星锤,中国武术器械之一,又名"飞锤"或"走线锤",是一种将金属锤头系于长绳一端或两端制成的软兵器,亦属索系暗器类,是中华传统武术的一种。2010年,南湖流星锤被列入第四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流星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人类用藤索系上石球制成"飞石索",在狩猎时抛出,以便缠住大兽的四肢。流星锤有两种,仅系一锤者,绳长约五米,称"单流星";系两个锤者,绳长为四尺半,称"双流星"。其锤有瓜形、多棱形、浑圆形等,大小如鸭卵。锤身末端有象鼻眼,用于串连环。
流星锤由锤身、软索、把手三部分组成,其中锤的重量大小,根据使锤者量力而定。锤头末端有像鼻孔,以贯铁环,下以绳索扣环,软索有以蚕丝夹头发混合编制,也有纱线编制而成。软索粗如手指,长一丈五尺至二丈。把手以坚竹制成,缚于软索末端。把手长三四寸,粗盈把。把手为初学者所用。技成后可将把手弃去。流星锤平时将索成四折,用时可一抽而出。
现代武术运动中演练双流星,主要握持绳索中段,整套动作有舞花来过渡、连接,讲究缠、绕、点等动作,进行立舞花、提撩花、单手花、胸背花、缠腰绕脖、抛接等花法练习,其花法同棍花和大刀花。
目前,南湖流星锤由师傅手把手传授,早年由现在的传承人杜金水向师傅习得。
来源:南湖新闻网
:lol涨姿势了!
灶头不是要拆了吗?
:victory
这种乡土文化
充分证明了
嘉兴人 大部分是农民的后代
当然
包括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