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军民融合瞭望微信公众号 作者:蒲云龙
有专家称:“实现‘民参军’‘军转民’的双向融合,都离不开市场功能与资源配置的强大力量。”而社会生产中资源配置的主体,便是企业家。
然而,虽然都知道“民参军”是件好事,但至今仍有许多企业家在手持着大量资源与资金观望,要么是眼前似有迷雾笼罩,不得其门;要么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心有疑虑。
即便是“参了军”的企业家,也有不少成了摸黑行进的“盲人”和消极怠工的“懒汉”,只剩下了名义上的“参军”,着实令人遗憾。
那么,对于迫切想要投入军民融合大家庭的企业家来说,如何能够消除疑虑,参透入门,走好“民参军”之路呢?
瞭望侠认为可以分为“怎么看”和“如何干”两个步骤。
第一步:军民融合怎么看?
军民融合真的是玄学吗?
企业家:条条大路“民参军”
不少企业家对军民融合进行了误读,将它看成了一个很玄的概念,于是乎便觉得看不清、摸不透,找不到路子、摸不着门道。中船重工军民融合与国防动员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张嘉国先生特地对这种错误认识进行了纠偏:其实,军民融合这事,说白、说透了就是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作为企业家,在这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体系中大有可为: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战备公路铁路,建设军民两用的港口码头机场,建设军民共用的信息通讯系统,建设国防教育和国防文化体系,建设平战结合的后勤保障体系,再到经略海洋、反恐维稳等等,这些都是军民融合战略可以作用的平台,再细分下来,更是需求繁多,品种繁多。
可见,军民融合并不玄,而是一件很“接地气”的事儿。对于手上有“绝活儿”的企业家来说,总会有一个适合的领域向你招手,真可谓条条大路能“参军”啊!。
军民融合难道能投机吗?
投机者:如果只是鼻子里插两根葱……
如今,军民融合发展正处在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时期,“民参军”浪潮愈发澎湃,势头正猛。可喜的成绩下,也存在带着“猪鼻子里插葱——装相”的投机者,他们带着功利化的目的来热炒军民融合概念:看到自己有利可图的项目或政策,便拍手叫好,大肆宣扬,甚至想些“歪点子”来捞一笔;看到与自己无关紧要的项目或政策,则视而不见,消极对待,甚至不明就理地唱反调,将融合之风搅得乌烟瘴气。
投身军民融合实践就应该明白,军民融合不是某位企业家眼前的商机,也不是某一个人的“小金矿”,它是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的国家战略,本质上是为了强国强军。搭上军民融合的“快车”,的确可以赚钱,但投身军民融合实践,只想着发财而缺乏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觉悟是不行的。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容不得投机者,在法制逐渐健全,政策靴子逐步落地的今天,“假融合”“伪参军”的企业家,只会像叶公和东郭先生一样,最终坑了自己。
第二步:军民融合如何干
军民融合有捷径吗?
成功之道:“不忘初心”的情怀
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带领企业投身军民融合实践,走“民参军”之路,这里面体现着一种“为国家服务、以产业报国”的赤子情怀。“参军”之后,应当不忘初心,持之以恒,方得始终。
今年三月,我国优秀的“民参军”企业家钱云宝因病去世,他的先进事迹却流传下来,令人赞叹:为了打破国外高强度碳纤维技术对我国几十年的封锁,他投资数十亿,十年磨一剑,带领“恒宝集团”成功研发了国产碳纤维,并运用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动力之源”——太阳翼上,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他也因此功成名就,名利双收。
反观一些“民参军”企业家,在拿到“军工四证”之后反而失去了当初的热情,“参军”的态度也变得消极起来:眼前有利可图的就“参”一笔,需要下点功夫开拓创新的就“推”出去。更有甚者将“军工四证”当作招商引资的一个噱头,干起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
一番对比,高下立判。投身军民融合实践,没有大视野和大胸怀是难成大事的。哪怕眼前有一些暂时的牺牲,即便需要做一些默默无闻的“地平线以下工作”,只要对长远有利,只要对强军兴军的事业有利,不也应该义无反顾、毫不犹豫吗?
军民融合有诀窍吗?
成功之钥:“火眼金睛”的眼界
有企业家感到疑惑:“参军”之后,如何更好地实现与部队需求的对接呢?答案其实很简单:需要绝活和机遇,绝活靠的是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机遇靠的则是企业家的眼界。有了眼界,你就有了更多看风景的窗口。
拥军模范杨洪民,同样是一位优秀的“民参军”企业家,他投身军民融合实践十多年来,带领团队进行技术创新,积极与部队需求对接,相继取得了71项专利与著作权,成为了军民协同创新的代表,收获了累累硕果。
谈到“民参军”诀窍,杨洪民深有体会地说,如果企业家只是静态地、被动地等待军方来告知军队的需求,那么军事需求永远只能是一片“迷雾”;反过来想,如果企业家既立足现实又着眼未来,把准军事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的脉搏,善于用供给创造需求,善于开拓创新,“需求迷雾”自然就能破解。有了这样的“眼界”,“民参军”之路自然也会愈发宽阔。
忽如一夜“融”风来,千树万树“融”花开。如果说国家高瞻远瞩的大布局是军民融合的“顶天”工作,那么军民融合的“立地”工作呼唤的是更多优秀企业家的参与,只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心系融合,关注融合,积极投身军民融合实践,军民融合才能开出最艳丽的花朵,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广大企业家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网络编辑:魏宏涛 蒲云龙
统筹策划:董 强
e-mail:jfjbjmrh@qq
全军政工网网盘:jfjbjmr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