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稳步实施,为沿途省份及其经济实体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商业汇票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融资工具,在支持、服务“一带一路”实体经济发展中,将发挥其支付结算、投资、融资等特性为一身的专业特性,为“一带一路”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提供便捷、低成本的融资服务,有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与商业汇票
1.“一带一路”战略内涵及其在国内的区域范围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国内、国外两大区域合作、交流、发展,积极推进沿线省份经济的发展、推动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
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我国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
在我国境内,“一带一路”沿线涉及16个省、自治区以及两个直辖市,其中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西北的6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3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省,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东南4省,两个直辖市则是上海、重庆。
2.“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从“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的国际战略框架,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多重发展机遇。其战略愿景可分为远近两大层次:近期着眼于“基建互通、金融互通、产业对接、资源引入”,远期则致力于“商贸文化互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繁荣”。“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作用。
(1)拓展实体经济对外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明显回落, 2014年,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出口和进口总额分别增长3.4%、6.1%和0.4%,增速继续放缓。与此同时,国内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等存在产能过剩现象。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合作,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动我国优势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在促进沿线国家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拓展了空间。
(2)促进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的率先对外开放,已形成了贸易驱动型的外向型增长模式。目前企业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和海外投资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进一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全面提升内陆和沿边开放型经济水平,扩大中西部开放、打造中西部经济升级,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3)形成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新环境。
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深挖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潜力,必将提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国与沿线各国的经贸关系,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实体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提升我国的整体长远发展实力。
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既促进了我国区域之间发展平衡,又加强了我国与国外的经贸往来。通过“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开放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全面提高内陆和沿边开放型经济水平,从而提升我国总体经济实力。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将有助于国内外经济实体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通过消除贸易、投资壁垒,扩大贸易投资规模,充分释放合作潜力,为互联互通建设、金融合作等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并实现沿线国家政策对接和人文交流,政府和民间往来更加密切,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实现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商业汇票具有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天然优势
票据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的支付、融资工具,在促进商品流通、服务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而巨大作用。流传至今,票据仍然在我国经济金融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从票据的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票据是指代表商业权利的凭证,如发票、提单、保险单、仓单等;狭义的票据是指支付金钱为目的的证券。而本文所指的票据属于狭义概念,仅指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据)。
票据融资是指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等业务, 对于一般经济实体而言,通过票据的签发、承兑、贴现等不同途径,实现支付结算、融通资金,促进双方交易。由于票据融资本身的特点,在解决一般经济实体短期资金融通问题中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票据融资简便灵活。经济实体在筹集资金时可以不受其规模的限制,若需资金周转,可以持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到银行办理贴现业务,利用贴现所得资金用于生产来产生更大的收益。二是票据融资可以提升经济实体的信用度。经济实体通过签发票据用于支付结算、贴现融资等活动,按时支付到期票款,就能不断增强其在市场中信用,进而有利于发展。三是票据融资可以降低融资的成本。与同期限的银行贷款相比,票据融资的成本要低得多,票据市场的融资成本根据市场的供求而波动,利率要比同期银行贷款低。经济实体通过票据融资能有效降低其融资成本。
因此,在我国实体经济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时,商业汇票将会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为企业的融资服务,促进企业发展。
商业汇票发展潜力与问题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转贴现规模不断扩大,对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发挥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银行承兑汇票承兑量达到20.06万亿,占gdp总值的35.26%;全国商业汇票贴现量42.84万亿,占gdp总值的75.32%。
从总体发展看,“一带一路”的十八个省市2013年银行承兑汇票承兑量为8.53万亿,占gdp总值的29.16%,低于全国占比六个百分点。同时,这十八个省市2013年票据发展指数平均值为1661,低于该指数全国平均值2010达17.36%,说明“一带一路”的十八个省市整体票据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从各省市情况看,“一带一路”的十八个省市的商业汇票发展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省市之间发展也不均衡。“一带一路”十八个省市中,银行承兑汇票承兑量在当地gdp占比最高的浙江为55.31%,仍低于发达地区如天津(65%)、山西(62%)6%以上。仅浙江、重庆和福建三地的银行承兑汇票承兑量在当地gdp占比高于全国平均值,黑龙江、青海和西藏三地的银行承兑汇票承兑量在当地gdp占比仅在10%以下。
同时,“一带一路”十八个省市的商业汇票贴现量占gdp的比重为89.29%,除重庆、上海、广东和吉林外,其他十四个省市的比重均低于平均水平。票据发展指数最高的广东达6207,是最低的西藏38的163倍。可见,“一带一路”十八个省市的票据市场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助推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
当前,商业汇票业务的发展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电子化票据发展较为缓慢
2009年10月,央行上线了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电子票据逐渐成为票据市场交易的新方式。但目前电子商业汇票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电子票据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票据市场参与者由于技术等层面因素加入电票系统积极性不高。
截至2013年末,全国接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财务公司等三类金融机构,共计359家。部分城商行、农商行、多数农信社和外资银行等纸质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尚未接入系统开展电子商业汇票业务,使得纸质票据电子化置换业务尚未有效开展,票据的签发、承兑、背书转让等仍主要采用实物形式和原始的手工交易方式。
2010年至2013年,电子商业汇票承兑金额分别为2773.6亿、5487.8亿、9627.5亿和16257.7亿,占商业汇票签发金额的比重为2.3%、3.6%、5.4%和8%,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截至2013年末,“一带一路”十八个省市电子商业汇票承兑笔数46.83万笔,金额1.67万亿,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1.3%、48.88%,均低于十八个省市的gdp在全国占比(51.41%)。“一带一路”十八个省市横跨东中西部,对跨地区合作要求更高,而电子票据作为解决地域障碍,提高业务效率的有效载体,在带动“一带一路”商业汇票的发展上具有很大潜力。
2.商业承兑汇票未能受到重视
商业承兑汇票作为商业汇票之一,不仅具备支付、投融资等功能,相比银行承兑汇票更具有出票手续简便、无开票手续费、银行信用占比低等优点。但是,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对商业承兑汇票不够重视,基础投入较少,使商业承兑汇票业务缺乏办理的基本条件。
同时,由于企业信用难以充分保证致使跨区域流转存在难度等原因,商业承兑汇票的信用等级和流通性上低于银行承兑汇票,在银行办理贴现的难度较银行承兑汇票高,市场的接受程度较低,经常使用商业承兑汇票的企业较少。
目前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展仍然较为缓慢,2013年全国商业承兑汇票贴现量2.85万亿,仅为商业汇票贴现总量的6.65%。特别是“一带一路”十八个省市中商业承兑汇票发展相当不均衡,沿海发达地区浙江、广东和上海三地商业承兑汇票发展较快,贴现量占十八个省市总量的84.65%,其余十五个省市仅占15.35%。宁夏、内蒙古、青海和西藏等地区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尚未起步。
“一带一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拉动实体经济增长,而商业承兑汇票业务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贵的问题,其在助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上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3.再贴现政策未形成有效支撑
再贴现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主要通过再贴现利率和额度来调整信贷结构与投向。2006年以来,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同业拆借或同业存放的形式来调剂头寸,减少了对央行再贴现资金的依赖。
尽管近年来央行通过再贴现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办理票据贴现业务,但再贴现总量较少,不到贴现余额的5%,仅为一千多亿元,投入到“一带一路”十八省市的再贴现额度更少。而且再贴现额度分配也较为分散,也不利于票据的市场化流动和票据市场的统一。
总体来看,目前再贴现窗口指导作用有所减弱,对商业汇票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央行通过强化再贴现工具的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功能,为票据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才能在促进“一带一路”票据业务发展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4.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社会信用环境总体状况不佳,国内社会信用体系有待完善,票据市场缺乏专业的票据授信、评估机制,缺少统一、规范的信用评估机构, 无法对企业进行信用考核,守信得不到尊重,失信得不到惩罚。社会依赖银行信用严重,企业恶意套取银行资金,导致银行信用风险加大。
信用评级的缺失也导致企业利用法律法规的空缺进行票据欺诈,加大了票据业务风险,特别是提供虚假的交易合同、增值税发票,通过贴现或质押方式轻易套取银行资金。评级的困难加上信用不断扩张使票据市场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依赖于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更需要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和成熟的金融生态环境。
5.融资性票据存在发展“瓶颈”
从近年来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发展数据来看,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其中由中小型企业签发约占三分之二,占比逐年上升,说明商业汇票是中小企业结算、交易和融资的重要工具,票据融资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金融资源。
但是,《票据法》中“真实贸易背景”的限定,把融资性商业汇票排除在外,脱离具体交易行为、单纯发挥融资功能的融资性商业汇票尚未被法律认可,使得票据市场缺乏足额的交易工具,影响商业汇票作为流通手段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发挥。从法律层面为商业汇票融资开辟新的空间,进一步活跃票据市场,对于促进“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全国性票据交易中心有待加快建设
目前,受到企业与金融机构地区差异、电子信息条件等因素影响,我国票据市场交易的局部性、区域化特征比较明显,尚未建立类似股票市场、资金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一带一路”各省市仅有上海初步形成了区域性的票据交易中心,以“中国票据网”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方式在全国推广应用,但推进速度不快。
尤其西部地区票据交易规模较小,没有形成统一的票据交易中心,跨区域交易往往受到地域的影响。基于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建立全国性、一体化的票据交易中心,不仅能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风险,还能逐步消除票据市场条块分割,促进票据市场整体规范发展,引导票据资源注入实体经济,发挥“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对全国融合发展的带动作用。
7.风险预警与处置机制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