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企业发展中转型与管理的思考
明耀北斗星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我国私营企业随之得到了高速蓬勃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现阶段我国的一些私营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管理与发展的问题和困惑,时而还会出现了一些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这些都严重影响和阻碍了私营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很多专家学者发表的相关文章中,对我国私营企业的现状、发展和对策,均作了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和阐述,作为学术论文或高层面的概论,与理清思路统览形势,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有的文章还指责私营企业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譬如:经营者素质偏低、管理权利制约失当、管理制度不完善、用人机制落后、缺乏专业管理者、缺乏战略规划、技术创新不够、经营风险太大等等。这些在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一时都很难做到,理论和实操是有很大距离的,只能在不同阶段逐步去建立和完善。这相关文章,对于引导和帮助私营企业解决一些实行问题和困惑,其功效是微乎其微的,这并非是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真正所需要的。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是围绕着三个中心而展开工作的,那就是产品、销售和成本。简单地说,就是产品销售后核算成本而获利。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形式的产品,不同的产品则决定了企业的营销模式和销售方式,也决定了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盈利方式。就企业自身发展而言,任何企业都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不断地寻求企业经营利润的最大化,继而扩张生产和销售规模,以获取企业更大的经营利润。
企业围绕上述三个中心所展开的工作,就是企业的“运营”与“管理”,这些实操性运作,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者很好地处理三者关系,必须有韧有余的把握好这个“度”,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运营把控能力习习相关。这个“度”把握的好坏,也与企业自身经营环境密不可分,这在私营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所以,私营企业所遇到的难以逾越的瓶颈究竟是什么?笔者自认为:主要就是运营过程中的“思维”与“管理”。而这些看似概念抽象、往往被忽略的东西,却关乎着私营企业发展生死存亡的考验!
笔者从事多年的大型国有制股份公司、外资股份制集团总公司、私有制集团总公司的实际运营与管理,也时常会思考和分析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一些问题,本文就私营企业发展运营与管理的剖析思考进行分享,或许对私营企业发展有所帮助。
一、思路决定出路
我国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般要经过“创业期”(或初创期)、“集合期”(或转型期)、“规范期”(或成熟期)和“管理期”(或发展期)四个阶段。“集合期”阶段是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个体化管理向公司化管理全面转型的重要过程,包括思维方式、管理模式和用人机制等,而私营企业往往在“集合期”阶段最容易出问题。据相关统计表明,中国私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在以生存为主的“创业期”阶段,企业流失率为22%,在以转型为主的“集合期”阶段,企业流失率则高达67%,所以,“集合期”阶段的全面转型,是私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关口。
私营企业在“创业期”阶段,主要是依靠企业老板的个人能力、人格魅力来创业和管理,老板通过“画饼”和“情义”等方式,使员工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形成一个不计个人得失其乐融融的创业团队,由小规模企业尝试开始,尽力压缩和控制各类风险,工作效率也非常之高。大多数情况下,私营企业一开始究竟能够做多大、走多远,在企业老板心中只有一个梦,起步通常是没有完整的具体发展规划,因为当时的投资,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心中都没有完全把握。
当私营企业经历“创业期”原始积累做得风声水起之后,企业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相应地各种矛盾和问题也会显山露水,有可能会出现:责权不清、决策盲目、权力滥用、管理杂乱、团队涣散和信任缺失的局面,这就是企业进入了“集合期”阶段。
然而,私营企业老板往往意识不到这个阶段的来临,以及随之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从企业老板这时候的心态和思维上来说,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老板觉得自己闯出一片天地多么不易,所有的决策和管理都要亲自来,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生怕亲生儿子被人抢走,会倾注所有的心血予以呵护和守卫,而恰恰就是这种心态贻误了企业的发展;另一种是企业老板急于寻求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以便企业得以更好、更快、更大的发展,也不结合实际情况东借鉴西尝试,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最后把企业原有的管理都搞成一团槽,同样也会贻误企业的发展。其实这两种情况心态都非常正常,完全可以理解。笔者也曾试想过,如果自己与企业老板同样经历,在此时也会是这种心态和思维吗?答案是肯定的,毫无悬念。这就是私营企业时常遇到的“不变则止”、“欲大则死”现象。
那么,私营企业发展中,企业经营与管理模式走向严重不匹配时,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自认为:一方面是老板要思维模式转型,另一方面就是企业要管理模式转型,两个“模式转型”中,尤其是前者更为重要。
众所周知,创业的人和管理的人,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人,无怪人们感叹“创业难守业更难”,这是忽略了人尽其用、才尽其专、用尽其才的原理。创业的人需要的是市场的敏锐,投资的胆识,决断的魄力,属于感性的散点思维方式,即勇者无畏型。而管理的人则需要的是市场的判断,谨慎的对策,周密的规划,属于理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即统筹计划型。而私营企业老板往往很难认识到这一点,从一般人的心理上来说,会认为创业多么艰难的事自己都能做到,自己的企业尽心去管理又有何难,岂不是易如反掌、手到擒来。殊不知,创业的人是很难做好管理的工作,反之,管理的人也很难做好创业的工作,两者的思维方式是完全相反的,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完全相反的。
譬如:老板当初开一个店时,店铺的各项费用、销售业绩、产品爆款、员工管理及库存情况等,一切数据和状况了如指掌,全部都在老板的脑海里,用头脑代替了电脑;当开到十个店或二十个店时,老板的头脑肯定是不够用,事事身体力行也不可能了,这就要需要借助运营管理团队,借助完善的制度来管理,借助电脑数据来分析,而再用家长式的人制化管理,就很适应企业的发展了。由此可见,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仍然沿用“创业期”的管理模式,那一定会捉襟见肘、自顾不暇,必然导致企业发展徘徊不前。
有的专家学者认为私营企业的管理问题,是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没有分开。其实这是片面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私营企业必竞与国有企业有很大的差异。本人结合私营企业实际运营后认为:当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进入“集合期”阶段时,企业老板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静心反思,学习和惜鉴成功企业的经验,聘用适合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和运营管理的团队,采用公司化、制度化管理模式来管理。由于企业老板是企业的所有权人,不可能完会放手于职业经理人,但可以参与经营管理,尽量少干涉和阻碍。同时,所有权人参与经营权人的决策,会有利于企业发展规划的融通,有利于对运营管理的理解和支持;而职业经理人参与所有权人的决策,也会深刻理解企业运营操控的具体把握。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私营企业老板都很难在思维方式上跨越这个门槛。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私营企业老板认为:这岂不是拿自己的产业给别人玩?都让别人管理了,自己什么情况都不知道怎么办?辛辛苦苦积累的家业交给别人怎么能放心?因此,私营企业老板觉得,还是自己管理比较放心,嬴不嬴利问题不大,能不能做大做强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天天能盯着就比什么就强。
职业经理人通常都受过正规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运营实践经验,行事方式是强调管理制度的权威,行事原则是公平、公正和公开。由于学历、经历、素养、理意和方法等因素的差异,与企业老板的摩擦也是必然的。通常企业老板如果在半年之内不能和职业经理人实现磨合的话,职业经理人就很难改变企业老板的思维方式。如果私营企业老板的思维方式跨不过这个门槛,由于经营与管理的严重不匹配,企业先是管理混乱、徘徊不前,继而每况逾下、勉强支撑,最终只会走向收缩清盘、衰败消亡!
二、管理决定控制
由于私营企业是逐渐地走向规模化和规范化,在“集合期”仍然沿用“创业期”管理模式,其实并不是私营企业缺乏规范化管理的意识,而是本来就没有规范化管理,因为在“创业期”阶段,家长式的人制化管理模式是非常有效的,也适合企业初期的成长与发展,当这种思维贯性一直沿用到“集合期”时,往往会被人认为是缺乏管理或不注重管理。
私营企业进入“集合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开始显露出来后,企业发展将面临着一个很大的管理瓶颈,很多私营企业老板也认识到这一点。有的私营企业老板也朦胧地知道:自己的企业得了“病”,什么“病”不知道,吃什么“药”不知道,怎么吃“药”不知道,吃多少“药”不知道,什么时候吃“药”不知道,企业老板也常常为此而焦躁、苦脑和迷茫。其实,这就是企业经营与管理模式的严重不匹配,这就是“人制化管理”跨入“制度化管理”,继而达到“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也就是由“个体化管理”向“公司化管理”的全面转型,而这些又正是私营企业寻求发展中,必须经历、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管理转型过程。在这个管理转型过程中,企业老板既充满渴望又夹杂排斥,既欣慰又痛苦,既磨合又艰辛!如果私营企业老板在思维方式得以转变后,大刀阔斧组聘用授权运营管理团队,这种管理模式的转型过程则可事半功倍;反之,私营企业老板本身就是最大的阻碍,最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四不象的局面,这种犹豫不决、明就暗推的态度,必定导致企业长时间难以正常发展。
中国几千年的均贫富思想在国人心中已根深蒂固,公平是人们处事的基本原则,也是要求处事合情合理的道德规范,既承担应有的责任,又获得应得的利益。所谓管理并不是说教、指责和发怒,没有标准和措施的管理,一切都是苍白无力的。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考勤处罚制度,就很难保证员工的工作时间,当员工都能自觉遵守,考勤处罚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管理就是一种严肃的爱,具有标准性、强制性和公平性,也是任何企业寻求发展的必经之路。
制度化管理就是以公平、公正和公开为原则,以健全规范制度为基础标杆,以强制执行力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内部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也是企业发展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私营企业要想达到高效的运转态势,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管理机制,采取有益于私营企业和自身行为的整体优化,规范机制中的各类人员的行为模式,以促进私营企业发展的良性运转,这也是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的根本条件。通过制度化管理的建立,私营企业才能逐步达到规范化管理,使之决策程序化、考核定量化、组织系统化、权责明晰化、奖惩有据化、目标计划化、业务流程化、措施具体化、行为标准化和控制过程化等等。
通俗的说,私营企业在逐步建立和健全制度化管理后,私营企业老板再也不能认为企业是个人的,而应该象普通员工一样规范行为模式,更不能随心所欲作出任何决策。私营企业老板应当好好学习领导学艺术,要懂得老板不是做当下的事,当下的事是运营管理团队的事;老板是要做今后的事,那就是企业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战略;只做自己该做的事,千万不要种别人田而荒了自己地。企业老板应放手于运营管理团队,按照制度化管理模式和既定计划目标,进行日常运营的管理、跟进和督促,在职责职权范围内,协调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不断优化和调整运营过程中的不良环节,达到高效务实的正常运营态势,当每周目标达成,每月目标达成,年经营目标也就自然达成。
三、成本决定利润
私营企业在“创业期”阶段,企业老板大多会简单认为:企业反正是自己的,无论盈利还是亏损都是自己的,对综合成本的管理往往都是“大锅饭”。有的企业老板只注重产品的单位嬴利水平,着重于单位产品的进出利润比,认为只要产品单位嬴利就问题不大,只要每天都在出货进帐,就是差也不会差得太大,而往往忽视企业综合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当私营企业辛辛苦苦一年,到了年终一算账却亏了,企业老板自己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传统的综合成本控制是以节约和节省为目标,现代私营企业千万不要走入这种误区,这种误区往往会导致:注重眼前盈利、降低员工待遇、节约销售费用、节省人力配置等现象。私营企业要从长期效益和持续发展角度考虑,着眼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高度来实施控制。综合成本控制不是节约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