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种有关互联网的概念喷薄而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人们有些眼花缭乱甚至蒙圈。但如果不能清晰理解并抓住一些核心概念的精髓,很难追上时代的步伐,更不用说能够引领时代潮流。抓住事物本质,透析内在精髓迫在眉睫。
用户思维,是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其他思维都是围绕着“用户思维”这个核心在不同层面采取的各种方法。
对于这个概念,乍一看相信大家都认为能理解。
客户思维模式
因为无论是在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里,还是很多传统品牌厂商都在叫嚷着“以客户为中心”,或者“以消费者为中心”,“客户是上帝”,这句话已经都被叫烂了。也相信大部分人也认为“用户思维”也就是“客户思维”,其实不然,一字之差,内涵却大不同,不同的立足点最终带来了不同的经营理念。
客户:是产品或服务购买者(包括代理、经销、消费者)。
用户:是用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人。
区别:用户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而客户是购买者,未必是使用者。
当客户作为消费者就是用户。在现实生活中购买者和使用者是可以分离的:例如作为b端的重大物资的采购决策参与者可能有采购主管、使用部门主管、技术工程师、总经理等,如果成交了这个购买企业就是客户,但使用者可能是使用部门的具体人员,这些具体使用人员就是“用户”。再比如c端采购的礼品及家长给孩子买的玩具、衣物等,购买者是客户,而接受礼品的人员和孩子就是用户。这个时候购物者和使用者分离,客户和用户的概念出现差别。二者对于产品和服务的立足点是不同的。用户关心的是使用价值、感受,而客户关心的更多的是价格;商家与客户的关系是基于交易,以客户为导向,营销策略是有效的,而以用户为导向,体验才是最为关键的。用户对产品的关注点是好用,简单,提高效率,带来便利。
产品最终是为用户服务的,即使产品被客户买单,但最终用户用不起来,那么这也是个失败的产品。
用户思维和客户思维有着极大的不同,在互联网的商业世界里,用户是主角。商家、企业和消费者形成了一种独特、自由和平等的关系链。他们是因为产品的魅力才互相吸引,因真诚而互相交流,因信任而结成新的商业社群。
用户思维有以下三大特征:
特征一:面对“屌丝”群体,精进“用户体验至上”,强劲吸引流量
用户思维是一种打动思维,而传统的客户思维则是告知思维。客户思维通过大量的广告和促销手段来告诉客户,我的产品有多好。这种告知的思维方式是以直接形成交易为目的。以这样的方式促成的交易不仅缺少温情,而且存在着大量的欺骗性,让用户感觉“扰民”。而用户思维是一种打动思维,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多抓住了“屌丝群体”、“草根一族”的需求,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长尾市场。“屌丝”不仅体现在生活状态上,更是一种心态,他们身份卑微又追求认可,他们寻求“存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用户思维把屌丝当成朋友,让他们成为产品的一部分,把产品和他们连接在一起。
特征二:通过兜售参与感,建立认同感和信任感,建立用户粘性
用户思维是信任与认同的思维,打动消费者只能算是个开始,想让消费者成为忠实的用户,还需要带给他们认同感和信任感。在品牌和产品规划层面,“屌丝群体”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提供什么,“屌丝”需要的是参与感,我们就应该把这种参与感传递到位。用户参与产品开发即c2b模式,在用户的参与中优化产品,无论是苹果的品质生活,还是小米的极客文化都存在着一种情感认同。
特征三:用户变成粉丝,形成社群,实现品牌几何式传播
传统的客户思维体验是客户与商家发生了交易之后才产生的,而用户思维则是从你开始关注时,体验就已经产生了。很多互联网思维的企业通过用户“免费模式”引流入住,从你关注之时,就已经成为了用户。用户思维模式,就是通过持续不断地体验,让你从关注到产生兴趣,再到成为使用者,然后变为粉丝,最后形成社群。
社群是用户思维模式运营的最高级形态,如果想要知道社群会形成多大的力量,只要想象一下宗教和信仰的关系就可以了。商业社群触发于产品,深化于体验,成型于产品的独特魅力。产品有多极致,体验就有多完美,对社群的感召力就有多大!
总结:
1、作为厂商,必须从市场定位、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乃至售后服务整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深度理解用户才能生存,商业价值必须要建立在用户价值之上。
2、逻辑本质:用户思维,涵盖了最经典的品牌营销的who-what-how模型,who,我们的目标消费者选择——“屌丝”作为强大的流量主体;what,针对目标消费者需求——用“兜售参与感”满足用户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并增强用户粘性;how,怎样实现——全程用户体验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