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传统产业的结合值得关注——《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正式发布

本刊记者 李浩
众所周知,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逐步走入现实,世界各国已经充分意识到,人工智能是未来国际竞争的关键,纷纷制定和部署了下一步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以及占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但是对于什么是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社会各阶层见仁见智,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认识。
7月13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在北京清华大学主楼正式发布。报告由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文献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科睿唯安公司、科学家在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及今日头条智库等多家机构联合研究撰写完成。
与会嘉宾共同为《报告》发布揭幕(图)
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兼院长、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澜教授介绍,报告的视角既立足于现状,又放眼于未来;虽然是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做的系统分析,但是也有国际的数据来作一个比较,这样就能看出中国在全球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个报告的数据是一手的,并且是比较可靠的。
为啥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进入了衰退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像计算机、集成电路、关键通讯等方面基础技术发明都已经快用尽了,摩尔定律进入了尾声了,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进入新时代。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热门问题。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和纬度开展了研究。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争取智能技术的研发突破是我们国家不可多得的机会。”中国工程院李国杰院士在报告发布会上指出,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研发人才、技术积累、资金投入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特别是在智能应用上有巨大的市场,完全有可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路。
《报告》显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零售、农业、物流、教育、金融等其他领域的发展模式,重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环节。未来五年内人工智能技术将应用到多个行业并极大提高其行业运转效率,具体效率提升为教育行业82%,零售业71%,制造业64%,金融业58%。人工智能将通过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促进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对就业、隐私安全、社会公平等方面形成不小的挑战。
李国杰院士强调,对于科技发展的趋势,除了科学家的意见之外,还有另外三种声音值得我们关注,一个是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另外国外金融机构的期刊,以及未来学家和媒体作家的言论。
《报告》显示,从发展质量来看,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还远未达到十分乐观的地步。中国的优势领域主要体现在应用方面,而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领域(如硬件和算法)力量依然薄弱,这使得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不够牢固。再比如,虽然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的数量仅次于美国,但在顶尖人才数量上,中国与美国、英国、德国还有较大差距。
在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杨帆看来,今天看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产业化落地的时候,核心技术的原创力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在应用落地的过程中,对原创性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价到底做的怎么样呢。如果专利价值没有真正得到体现,我们怎么去鼓励科研院所,鼓励企业加大基础力量的投入,加大研发投入,这件事情值得我们思考。我们更要思考如何从政策导向层面更好的推动对于核心原创技术真正的重视,以及促进价值回报。
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在哪?
“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基础性的技术发明,只是一个研究方向。”李国杰院士坦言,近年来,机器学习很火爆,但是机器学习只是很多人工智能技术之一。很多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十几年前,二十年前,甚至五十年前发明的。从基础研究来看,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研究;从应用来看,人工智能是计算技术的非频繁的应用。
《报告》指出,在科技产出和人才投入方面,中国人工智能论文总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都是世界第一;中国专利数量略微领先于美国和日本,尤其是中国国家电网近五年的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发展迅速,在全球企业排名中位列第四;中国人工智能人才总量世界第二,但是杰出人才占比偏低。
李国杰院士强调,人工智能的技术主要用途是流程优化和提高效率,主要效益体现在覆盖面广和渗透能力强。就好比有人说传统产业是一个蛋糕,智能技术是蛋糕上的奶酪,提醒我们不要吃了奶酪忘了蛋糕。
《报告》指出,在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方面,截止2018年6月,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1011家,位列全球第二,而北京是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占全球的60%,是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增长迅速,2017年其市场规模达237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最大,占比为34.9%。
“现在全世界人工智能人才处于匮乏状态,而中国在人工智能产业落地这个方面全球领先,必然倒逼培养大量产业性的人工智能人才”。杨帆认为,制约或者影响中国人才跟美国比肩的,一方面有时间的积累,这些年人才创新能力、水平有大幅提高,总体上还需要时间;另外一方面,从市场导向上,我们怎样给予人才更好的认可和回报,因为社会导向影响了人才的关注点和投入度。我们人才的素质是不差的。
人工智能是复杂性的,未来十到十五年,对经济贡献最大的,可能并不是大数据或者人工智能的新技术,而是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涌入到各个产业新产品,集中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新业态,产业跨界融合新的模式。那么这些创新是新的组合,例如人工智能与电力能源系统的结合,可能就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