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再灌注治疗目前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方面最有效的手段,但有些患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进行再灌注治疗。这时候,寻找其他治疗的有效手段,便是许多研究者心心念念的问题。神经外科医院排名
近期发表在l期刊上的一项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新方法研究,初看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治疗脑梗死,竟然只要把病人电一电?
别慌,这项研究可不是脑洞大开。蝶腭神经节是支配大脑前循环的副交感神经的来源,刺激它目的是增加并维持侧支循环血流量。
临床前研究发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模型中,刺激该神经节可以增加大脑侧支循环血流量、稳定血脑屏障、减少梗死面积。初步的临床随机研究也发现,刺激蝶腭神经节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也有潜在益处。基于上述结果,研究人员决定再向前推进一步。于是,iact-24b研究应运而生。
该研究意图探索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后8-24时内对患者进行蝶腭神经节刺激,是否可改善功能预后。
这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招募了1078名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男性40-80岁,女性40-85岁),这些患者没有接受再灌注治疗。在发病8-24小时之间,通过随机分配,最终有1000名患者分别被随机分配至干预组(48%,481名患者)和非干预组(52%,519名患者)。这1000名患者中有520名患者梗死部位为皮质梗死(52%)。
其中,干预组患者接受蝶腭神经节刺激,非干预组接受假手术。干预方法为:将一根牙签大小的小电极置入软腭,以刺激蝶腭神经节。该电极置入方法操作简单,在临床一线很容易普及。研究人员评估了患者发病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功能预后变化以及蝶腭神经节刺激的安全性。
结果发现,以卒中起病后3个月时的肢体功能好于预期为评价标准,在蝶腭神经节刺激干预组与假手术组这两组患者中,功能预后较好的患者比例相似(干预组49%vs假手术组45%,比值比or 1.14,95%置信区间ci:0.89-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是,令人振奋的是,在皮质梗死的患者中,较假手术组,干预组功能预后好于预期的患者更多(50% vs40%, or 1.48, 95%ci:1.05-2.10,=0.0258)。对于皮质梗死患者,进一步的刺激强度分析发现,蝶腭神经节刺激强度与3个月时功能预后成倒u型关系。具体来说,若接受低中强度的蝶腭神经节刺激,获得较好预后的患者比例从40%上升至70%;若接受高强度刺激,获得较好预后的患者比例则从70%下降回至40%(=0.0034)。
安全性分析方面的结果发现,蝶腭神经节刺激组和假手术组的不良事件无差异(包括死亡率,神经功能恶化,植入电极的移除和置换等)。
因此,对于起病后8-24小时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从安全角度来说,使用蝶腭神经节刺激进行治疗是安全的。从有效性方面来说,对于影像学证据提示皮质梗死的患者,蝶腭神经节刺激可能有助于提高该类患者的预后。
虽然还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更多证据,但是对于超出静脉溶栓时间窗、又有机械取栓禁忌证的,或起病后8-24小时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蝶腭神经节电一电可能是另一种选择。
驻大脑前线特工
我发现:青年卒中死亡率极高,防治任重道远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卒中仍是第二大死因。目前,卒中的发病越来越年轻化,而不只是常规印象中的老年病。据统计,在所有的卒中里,有大约10%到15%的卒中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近日,发表在jama上的一项研究便针对荷兰青年卒中的死亡情况做了详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