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笔试成绩已经公布,面试如何能豪取高分,可能对于进入面试的小伙伴有所不解,国培教育卢翔老师给进入面试的小伙伴指点迷津,俗语:“内外双修”,我们先看最关键的“内在“,经常有人说,结构化面试得综合分析题得面试,那我们就拿较为难得题型说一说。
综合分析题是各省面试中的重点考查题型。在答题中,考生要熟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题目既要有宏观的把握,这要有微观的深入,做到观点明确、见解新颖、分析全面深刻、条理清楚且结合实际。相较其他题型来说,综合分析题的难度更大,为方便考生备考,便于理解,我们按照综合分析题考查内容的不同,将综合分析题分成时政类和哲理类进行一一详解。
第一节 常用方法
一、解答时政类综合分析题常用方法
(一)提出观点
1.标准判断法
对于时政类题目,在提出观点部分,可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开门见山,直接表明观点;二是背景概述(点明问题本质),表明观点。
对于时政类题目,在提出观点部分,一般包括点明现象本质和表明态度。在表明态度时,我们通常要对一个社会现象或政策作出肯定、否定或辩证看待的论断,为了保证自己判断的准确,我们建议采用以下四个基本判断标准:
一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例如,面对媒体对政府工作的质疑,某领导说:“你到底是替党说话,还是替群众说话。”引起广泛争议,对此,你怎么看?显然面对此问题时,我们要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根本标准,领导的话明显违背了此原则,我们要予以否定。
二看是否符合执政理念,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五个统筹等。例如:国家发改委出台一个有关节能的通知,实行“135”法,要求事业单位从家到单位上班1公里步行,3公里骑自行车,5公里以内坐公交车。对此你怎么看?这项规定旨在节能环保,符合国家五位一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应表示支持。
三看是否符合现行的政策法律。
四看是否符合公序良俗原则。例如,对于空巢老人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条款,写进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草案。对此你怎么看?这个条款符合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我们应该表示支持。
这四条标准的核心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凡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者,我们就应该给予支持;凡损害人民利益者,我们就应该明确反对。例如:近年来,安徽江阴市、河南平顶山市等地方政府将“幸福指数”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中,请谈谈你的看法?很显然,这种做法是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应该表示支持。
2.归类法
在点明本质时,比较常用的是归类法,即把题目中涉及的具体事件归类到大的领域中去,从而看到它的本质。例如,幼儿园入园难、择校问题、异地高考以及高校农村学生比例下降等从本质上来看都是教育不公平现象。考生在平时要对众多热点现象多做归纳总结,如构建责任法制服务型政府、反腐倡廉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魅力中国、两型社会等社会专题。
(二)论证观点
从综合分析题的评分来看,还是坚持多采点、多给分的方法。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多视点地看问题,以保证论证的全面、丰富。
论证内容包括背景、原因、影响、意义等,分析问题的具体方法有主体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1.论证方法——事例论证与理论论证相结合
例如:现在很多城市热衷于将名字改为本地的名胜古迹或者名牌产品的名字,比如贵州省贵阳市想改名为茅台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我们在论证“并非所有的城市都适合改名,不成功的更名还可能造成原有的文化、典故被逐渐淡忘”的观点时,可列举例子,通过对此论证来支持自己这个分论点。
比如,湖北荆州地区、沙市和江陵县被撤销后,设立了荆沙市。而沿用了千年的荆州之名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一旦更改,历史事件、典故、文化就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淹没。因此在1996年,国家又恢复了“荆州”之名。
2.分析问题的角度——主体分析法
站在不同主体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的方法叫做主体分析法,主要用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等。在面试中常见的主体有:个人、家庭、学校、医院、商家、慈善机构、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政府等。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维度去扩展和分析,具体来说宏观方面主要指的是国家和社会这一大层面,如国家的政策方针、文化传统、社会氛围等;中观方面主要包括相关机构、组织和部门,如行政体制、监管主体、政府部门等;微观层面主要指个人、家庭和企业等。
例如:你对出现的“地沟油”“毒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怎么看?考生在分析产生原因时,就要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来分析,如政府的监管职责不清、惩处力度不大,企业从业者道德水平不高,消费者安全意识不强等方面。
3.分析问题的角度——层面分析法
面试中常用的层面分为思想、操作、制度和利益,主要用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等。
(1)思想,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当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总体的综合的认识。
(2)操作,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应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
(3)制度,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常见的制度包括习惯、道德、法律、戒律、规章等。
(4)利益,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一般来说,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利益。
例如:一家政府网站内容两年未更新,谈谈你对“休眠网站”的看法。在分析“休眠网站”现象产生原因的时候,可运用层面分析法,从思想、制度、操作等方面来分析,一是思想层面——政府工作人员对政务信息公开的作用认识不够,缺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二是制度层面——有关电子政务的立法和机制不健全;三是操作层面——工作人员水平不一,技术不强,遇到问题时互相推诿。
(三)落实观点
良好的解决措施,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还必须具备可操作性,能够落到实处。为帮助考生分析,在落实观点部分,我们经常使用八大手段的方法把内容填充起来。
八大手段,是提出对策的八个思维方向,目的在于使考生有条理、有逻辑的提出对策,主要包括法律、行政、经济、管理、教育、监督、协调、自律。
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调节和规范社会经济活动的手段,包括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
行政手段,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包括按规定对有关方面实施经济处罚、经济赔偿:加强工商管理,反不正当竞争;发展地方经济、特色经济,调整产业结构。
管理手段,是指保证管理方法发挥作用的工具,包括有形手段,如计划、津贴、规章;无形手段,如教育、激励、人际关系;传统手段,如文件、标牌、灯光、广播;现代化手段,如记录卡、程控机、电脑网络等。教育手段,包括意识教育,例如法治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素质教育,例如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继续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宣传教育,利用媒体、网络等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监督手段,包括内部监督,如行政监察、审计;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如舆论监督、公民监督、新闻媒体监督;执政党监督。
协调手段,指对各项工作及各位人员的活动进行调节,使它们互为依托而采取的方式方法,包括利益协调,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双赢多赢;统筹兼顾,注重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注意多部门沟通,形成工作合力。
自律手段,指为规范社会各主体行为,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而形成的自我约束机制,包括自觉加强个人品德修养、职业道德修养以及社会公德修养;自觉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建立行业自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