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得知自己的企业被列为C类(监管调控类)时,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的浙江立洲线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洲线缆”)总经理王水法着急了,接下来他的“第一要务”就是:企业如何转型?
秀洲区经济商务局副局长陈荣根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全区包括立洲线缆在内的870家工业企业从7月26日起全部实行绩效综合评价,这标志着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秀洲区全面推开。
据了解,嘉兴土地开发强度达到26%,远远超过全省平均标准。嘉兴市经信委2010年至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年均用地、用能,分别为15.4万亩、984.9万吨标准煤,远超过了资源承受极限。
如何突破瓶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海宁市的答案是:必须通过二次配置和改革。去年9月,海宁在全省率先开展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综合改革试点,1659家工业企业首次实行论质“吃果果”,倒逼企业转型发展。
截至目前,嘉兴各县(市、区)工业企业已全部实现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浙江省经信委主任张金如说:“嘉兴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涉及企业数量全省第一。”
嘉兴市经信委主任卓卫明告诉记者,嘉兴10082家企业按照亩均税收、单位产值能耗等指标打分排座,并对A(优先发展类)、B(鼓励提升类)、C(监管调控类)、D(落后整治类)四类企业,在水、电、土地使用税、信贷等方面实行差别对待,“让多下蛋的鸡多吃食,少下蛋或不下蛋的鸡少吃或无食可吃。”
被列入海宁A类企业的浙江敦奴联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减免土地税等34.08万元。该公司副总经理王浙峰说:“公司投资8亿元、占地198亩的新上项目,从土地挂牌到开工仅用了两个多月,以往至少要半年多。”
而被海宁列为C类企业的海宁顺龙染整有限公司,在用能、融资等方面受到限制,一年多支出近500万元。该公司将17亩租赁土地退出,加大投入做强医疗产品。今年4月,第二次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出炉,公司由C类上升到B类。
海宁这一先行先试取得了较好效果。到今年6月底,海宁50多家企业出售闲置土地,46家C类企业实现关停或提升,亩均税收同比提高9.9%,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1%。
“嘉兴全力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对企业转型升级有极大推动作用,对全国亦有借鉴推广意义。”原国家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博士后顾强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一石激起千层浪。嘉兴其他县(市、区)同样也捷报频传:桐乡对2813家企业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嘉善对1829家企业实施差别化管理……今年上半年,受益于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嘉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2%,而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3%。
为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切实把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发展的动力从依赖物质资源要素拉动转到创新驱动上来,2013年12月,嘉兴市政府印发了《嘉兴市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该文件的出台,为嘉兴全市建立健全企业提高单位资源产出效益的倒逼机制、政府提高资源利用科学化水平的工作机制,形成退低进高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提供了保障。
据了解,嘉兴全面开展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的总体要求是引导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投资方式,摆脱传统的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获得增长的路径依赖,树立依靠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全新价值追求,形成单位资源产出最大化发展导向,实现高质量增长、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