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门头房,不再“沿街为市”,这些趋势得看

(济南高新区在东区的规划里,已经淘汰了“沿街为市”。)
这应该是看得见的变化了。
你常去的小餐馆关门了,再也看不见那个整日笑嘻嘻不急不躁的老板娘了。你下班路上,那个常在付完账又塞给你一把香菜或两根葱的小贩,再也不来了。
封门堵店,人去楼空,只有还透着潮湿水泥味的新砌的墙提醒你,济南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你的生活会由此受到影响,是肯定的。也有不少人会嘟囔几声,这还让人吃饭吗?
今天的新闻又说,济南历下区正在全面排查餐饮单位,相应地很多小餐馆要被关门了。如此一来,让我们到哪去吃饭的愤怒声音又起来了。
说起来,这也是住改商走到今天,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之前,允许住改商时,有个条件,就是要征得楼上邻居的同意。在一个楼上住着,现在邻居登门来求,要在楼下干个小买卖混口饭吃,态度诚恳,谁又能拒绝呢?
但是,住宅楼毕竟是住宅楼,一楼若是做些别的营生比如教育培训倒也罢了,偏偏是开餐馆,而住宅楼在设计之初,并没有为这预留相应的排烟管道、下水道,烟熏油燎,苦了楼上的居民。再加上,开着开着,一楼的居民又倒手把饭店租给别人,自己挣个高租金挪到别处住了,只留下困扰给原先的街邻。好吧,以前邻居同意你开个小饭店是抹不开邻里面子,现在谁还硬咽这口气?
另外,楼下餐馆的安全性也够吓人的。即便是个小疏忽,煤气罐炸了,这整个楼上的人都倒霉。
历下区摸底的情况是,全区大概有3000家餐饮,其中有近1000家需要整改或者关停。历下只是一个开始,其他区也会这么做。
这会是一阵风吗?该怎么看待这些变化?
假如你是这一行的从业者,或者是打算干这一行的,我觉得还是不要再观望了。因为,封堵背后,是一个时代的变化,一个规范化的时代要来了。饭馆不是不能开,油烟达标、安全达标,今后是硬杠杠了。而消费者其实也比之前更为挑剔了,也已经从吃饱到吃好吃精转变了。那种脏兮兮的店面,真的要被淘汰了。
8月6日《济南日报》刊发《站在“风口”的“大城小铺”》,提到“在网络时代,经营档次下降、租金日益高昂、市场竞争激烈、客流逐渐流失,加上网络电商冲击,以门面房为代表的店铺经济走到了拐点。”
文章认为,泉城人对门面房偏爱有加,店铺经济深植基因。然而,随着现代服务业快速兴起,面对高昂的房租、电商的冲击、消费习惯的转变等压力,一些店铺生意冷清下来,此前的风光恍如昨日。
与社区相比,小吃店小饭馆这些门面房在城市中心地带,紧邻交通要道、单位学校和开放式社区,房租自然要高一些;与城市综合体相比,他们无法提供吃喝玩一体的服务,甚至连找个停车位都很困难。
随着城市的扩张以及居住区和生活区的分离,人们的消费需求是以机动车便利可达为前提的。
拆违拆临,并非店铺经济走到拐点的决定性力量,但是它却加速将店铺经济推向“风口”。在重塑商业生态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从低端、混乱走向正规、有序的过程中,很多店铺都面临着一道事关生存的选择题:要么转型升级,要么僵化淘汰。
这个拐点,是向下拐,不是说全部消亡,而是作为一种业态,它已日薄西山。这是很酷的,残酷。它意味着有相当大的一批人,会失落,会哭泣。
前段时间,济南高新区公布了高新东区的规划,其中一条就是“在高新东区全域主要企业和居民聚集区域规划建设5-8个邻里中心。立足于大的社区和产业园区组团进行功能定位和开发建设,面积1-3万平米,服务半径1-2公里。作为集商业、文体、卫生、教育等于一体的“一站式”商业服务设施,不再按照传统“沿街为市”模式发展商业,减少住宅项目零散商铺,优化城市和社区环境,使东区商业配套提升到更高档次。”
高新区的做法,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趋势。
一句话,“沿街为市”落伍了,要么转型升级,要么僵化淘汰,你站在哪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