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仿制药研发和使用的新意见。
仿制药是构成中国医疗体系的组成部分,改革旨在通过确保国产仿制药疗效,提升 医疗质量,减轻患者用药负担。预计改革亦将推动行业整合,最终提升行业盈利能力,促进药品研发创新。
1/
中央决心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
4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
《意见》提出15条关于在中国医疗体系中推广使用仿制药的意见措施,以期 降低医疗成本,满足公众需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申致力于确保高质量 仿制药的供应保障,尤其是重大传染病防治和罕见病治疗所需药品、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药品、儿童使用药品。
这是配合中国医药行业改革的最新政策指南。在行业范围内正式开展仿制药 质量检查始于2016年,当时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 评价的意见》,作为贯彻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组成部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旨在提升中国整体的医疗保健质量水平。实际 上,在3月份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此前监管机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 管理总局(cfda)不再保留,新组建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接管药品审批 工作,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管理。我们认为,此举表明2018年医药行业改革将 驶入快车道。
2/
过去仿制药标准有待提高
2016年版《意见》要求,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2007年10月1日 前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口服固体制剂,其中仿制药需追溯通过一致性评价(gce)。
一致性评价是指仿制药按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确认达到与原研药一致的水平。2007年前,仿制药仅需符合参照同类仿制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制定的“国家标准”。另外,不同省市对于仿制药的审批要求也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目前在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的仿制药中,有多达95%的药品是在2007年政府主导的医药市场整合之前批准的。
尽管中国是全球第二大仿制药生产国,但由于质量标准有待提高,国内医务工作者和患者选择仿制药的积极性依然不高。行业网站丁香园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的2,185名医务人 员中有87.5%的人员认为,进口原研药在质量和安全性上远优于国内仿制药。
虽然医务人员选用仿制药的积极性不高,中国对于仿制药的依赖度依然很高。
在大多数国际市场,当专利到期时,原研药往往会因仿制药竞争导致价格降低或市场份额减少,从而面临收入滑坡。然而,这种被称作“专利悬崖”的现象在中国却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内医院倾向采购原研药,从而使得专利保护到期后的原研药依然无需直面来自仿制药的竞争。
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官方说明性文件中表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意义重大, 是在“补历史的课”,以弥合仿制药和原研药在质量方面的差距。
2016年发布的《意见》强调对仿制药进行一致性评价应参照参比制剂,参比制剂可选择原研药品,也可选择已在欧盟、美国和日本获准上市的仿制药。
3/
提高疗效评价标准
大部分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仿制药将在2018年完成评价
根据拟定的时间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289个品种),应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延期完成仅适用于需开展临床有效性试验和存在特殊情形的品种。
对于其他仿制药(约2,700个品种),《意见》规定,自首家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的相同品种应在3年内完成一致性评价;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注册。
这意味着,一致性评价将演变为中国仿制药生产企业之间的一场竞赛。
2017年12月29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第一批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品种目录。在已通过的24个品种中,只有6个品种纳入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为了促进一致性评价进程,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临床评价程序进行了简化,允许更多医疗机构开展评价,但制药企业亦须为伪造记录行为承担责任。
考虑到大多数一致性评价申请在提交前需要大约7 至10个月时间准备生物等效性试验数据,预计一致性评价申请将自2018年开 始迎来高峰期。
生物等效性试验数据表明,一致性评价申请将在未来几个月迎来高峰期。
促进仿制药替代原研药
通过一致性评价,国产仿制药可以基本替代原研药,而价格可能仅是原研药的几分之一。这亦有助于推动原研药在专利期届满后大幅降价。为了推动仿制药替代原研药,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其网站上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目录予以公示,药品生产企业也可在药品说明书、标签中予以标注。
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在医保支付方面也给予适当支持,与原研药同等对待。除特别情况外,将不允许医师在处方中指定原研药,即使开出原研药,药剂师也将有权将其改为符合要求的仿制药。国务院指出,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在药品集中采购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一 致性评价的品种。
4/
中国医疗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我们认为,提高国产仿制药质量是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行业技术升级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降低医疗支出
医药卫生行业改革,是中国政府制定的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战略规划的组成部分。过去,由于政府实施价格管控,医疗服务收费一直覆盖不了成本,为此,医院采取对药品销售高比例加成和/或开大药方的方式进行补贴以维持运营。2015年,药费开支分别占到门诊和住院支出的48.3%和 36%。
药品销售占医院收入的很大部分。
为了改善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医事服务收费自2017年开始放开,36城市市级(三级甲)医院门诊诊疗费同比上涨高达72.3%。为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须降低药品成本,扩大国家医保覆盖范围,增加财政支出对资金缺口进行补贴。
此外,为了简化药品供应链,政府宣布争取在2018年在全国推行“两票制”。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该政策仅允许药品生产企业和医院之间存在一层经销商。这有助于通过减少易于滋生投机和腐败的层层流通环节,为患者降低药品价格。
在“两票制”下,我们预计医药生产企业将需要加强自身的流通能力,其回款或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经销商可能或者被挤出市场,或者面临重组压力,通过重组成为综合性服务提供商,采用物流配送企业(lde)模式或合约服务组织(cso)模式。
多措并举促进研发创新
在4月3日的《意见》中,国务院允许符合条件的仿制药企业,可享有高科技企业的企业税收减免,令其缴交的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税率将由原本的25%下降至 15%。
此外,鼓励仿制的药品目录,如稀缺的进口药品,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定期在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 理信息平台等相关平台发布,并实行动态调整。
这一政策亦表明,在国家出现重特大传染病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共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时,出于维护公共健康的需求,专利行政机关可不经药品专利权人同意,对还在有效 期内的药品专利给予强制许可,授权第三方仿制药品。
虽然原研药市场或将面临来自仿制药生产企业日益严峻的挑战,具备领先研发能力的制药企业仍然获得政策的专项扶持。为平衡专利持有人与公众的利益, 中国亦将致力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预警机制,以防止仿制药企业的专利侵权行为。
与此同时,为了鼓励新药临床试验,政府部门简化了审批程序,并推出配套政策鼓励医院参与。
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亦探索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 要求仿制药申请者提交对他人的专利不构成侵权的声明,以保护专利持有人的权益。在制药行业开启创新之际,这些政策对于行业而言至关重要。国内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新药申请已从2011年的21件增至2016年的69件。
2017年10月,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接受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的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称将有条件接受境外临床试验数据,即首先应符合我国注册相关要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确保其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可溯源性,并接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的监督检查,其次还应证明不存在人种差异。
目前的要求是,只有已在境外临床试验中处于最后阶段的新药才能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这大大推迟了新药的审批上市进程。“征求意见稿”的发布预计将加快国外药品在中国的审批进程。
提升医药行业竞争力水平
一致性评价亦有助于化解行业过剩产能,或将推动中国呈零散化格局的医药行 业整合。中国医药市场现有5,500多家国内企业,但前100家企业仅占据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通过竞争,领先的仿制药生产企业或能实现盈利能力的提升,有益于其研发升级,同时获得享受政府鼓励基金的资格。总而言之,改革有助于推动中国医药行业实现从以仿制药生产为主到自主研发创新的转型。